“玩”黃河泥的人
2013/7/4 9:07: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40多年前,當頑童李中獻在黃河灘上玩河泥的時候,并不知道40年后的今天,他竟用這些泥創造了一個奇跡———1991年10月的一天,我國古老的澄泥硯制作工藝在他的手中得以新生。
李中獻不善言辭,但只要提起澄泥硯,他就會滔滔不絕:在我國四大名硯中,端硯、洮硯、歙硯因硯石上乘而身價不凡,惟獨澄泥硯以泥為原料,因制作工藝獨特而彌足珍貴。澄泥硯原產豫西黃河岸邊,唐宋時皆為貢品。然而,由于其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到了元代,澄泥硯的關鍵制作技術逐漸湮沒,只在民間偶有人試之,成為藝苑和硯林的一大憾事。
1990年年初的一個夜晚,醉心河洛文化研究的李中獻,在浩瀚的文史典籍中見到了有關澄泥硯的記載,為這一硯林珍品制作技術的失傳而惋惜不已。此時,一向安分守己的李中獻忽然有一種“不安分”的想法:“作為黃河的兒子,我為什么不能將這一技藝發掘出來,讓國寶重放異彩!”
從那一天起,李中獻開始了漫漫的探索之路。為獲取有關澄泥硯制作技術的蛛絲馬跡,李中獻從宋代、明代、清代的《硯譜》、《說硯》、《硯箋》到當代的《名硯鑒賞》、《國寶大觀》等,凡有關澄泥硯的點滴記載,他都加以收集和整理。為獲取第一手資料,李中獻多次到洛陽、鄭州、開封、三門峽、新鄉等地,訪問民間老藝人。甚至遠赴江蘇、安徽、山東等地,走訪收藏澄泥硯的文物館所及書畫名人,拍攝了上百幅古澄泥硯的照片。
經過9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古澄泥硯的制作配方終于整理出來了。1990年10月,在自己的家鄉新安縣倉頭鄉著茲村,李中獻建起了科技示范廠。他和設計及煅燒人員從黃河灘上選挖河泥,經過整整一年的配方實驗和燒制,經歷了百余次的失敗,1991年10月,第一批產品終于燒制成功!李中獻幾個“泥人”抱成一團兒,眼里流出了淚,心里樂開了花。
新生的澄泥硯,不僅繼承了古澄泥硯的工藝和配方,而且在藥物配料、外觀造型、熏蒸燒制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人物樹木、花鳥魚蟲惟妙惟肖,品種不僅有史書上所載的綠豆青、鱔魚黃、蟹殼灰、朱砂紅、檀香紫等名貴色彩,而且還出現了古書上不曾記載的自然石斑紋:或奇云詭霞,或春雨淋漓,或蚓行泥澤,紋理天成,令人嘆為觀止。
在澄泥硯廠那簡陋的作坊中,李中獻嗅嗅撲鼻的泥香,笑著說:還會有更精美的澄泥硯問世的。作者:任雙玲【原標題:“玩”黃河泥的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河南網 20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