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楊金婷的烙畫作品不斷獲獎。今年5月,憑借創作的烙畫《洛陽龍門盧舍那大佛》,她被評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精美烙畫,讓人贊嘆不已
楊金婷家住嵩縣縣城,昨日,我們來到她的工作室,一進門,就被濃郁的藝術氣息包圍了。不大的工作室里,掛滿了楊金婷的美術作品,除了一些牡丹水彩畫外,多半是她創作的烙畫。這些烙畫大小不一,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有為宣傳家鄉創作的《兩程故里》、《盧舍那大佛》,也有大氣磅礴的山水畫,還有栩栩如生的貓趣圖、老虎等動物題材作品。
楊金婷正在忙著完成一幅《貓趣圖》,只見她用一支通電預熱的烙筆,在一塊0.4平方米大小的白色絲絹上不斷“畫”著,隨著烙筆一筆筆下去,畫面的明暗層次漸漸拉開,一張可愛的貓臉就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絲絹上。
“烙筆的溫度可以控制,從而掌握每一筆顏色的深淺。我有七八支粗細不同的烙筆,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刻畫局部細節。”說著,楊金婷拿起一支細頭的烙筆,在小貓眼部仔細描摹,整幅畫頓時有了靈氣。
偶然發現,引她走上烙畫之路
楊金婷1989年畢業于洛陽洛浦美術學校大專班。為給家里減輕負擔,懂事的楊金婷回到嵩縣老家,成了鋪溝水電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但她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美術,經常在工作之余到野外寫生。
1996年,楊金婷被調到縣電影院,負責畫電影海報等工作。這個多少與美術沾點邊的工作,楊金婷干得很起勁,但好景不長,一年多后,電影院倒閉了,她也失業了。
為了生計,楊金婷到處打零工養家糊口,為廣告公司粘字、寫戶外標語、到私立學校代美術課……每天都很疲憊,但日子仍過得很緊巴。
1999冬天的一個下午,楊金婷在回家路上隨手撿了一塊三合板,晚上她在火爐邊做飯時,順手拿起了這塊三合板。干凈的板面,在楊金婷眼里成了一張畫紙,她把火鉗子燒紅,在這塊木板上作起畫來。隨著火鉗子在三合板上游動勾描,縷縷青煙冒起,板上初具形狀的一條龍和幾朵花讓楊金婷眼前一亮。
“畫雖然粗糙稚嫩,但用這種方式也許能‘畫’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楊金婷說,就是這次偶然,讓她走上了烙畫的道路。
努力探索,成為工藝美術大師
創作烙畫,楊金婷完全是自己摸石頭過河,剛開始難度特別大。在選材上,她先是用椴木、松木等質地細膩柔軟的木板,為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她改用絲絹。
楊金婷說,烙畫最難掌握的還是“烙”這一步,溫度高了線條容易發黑或者烙透絲絹,溫度低了又烙不出效果。
經過反復實踐,2002年,楊金婷終于創作出第一批烙畫,并在當年的牡丹花會上展出,其中一幅《富貴圖》中,七朵牡丹各具姿態、花瓣傳神、花蕊精細,整幅畫層次清晰、濃淡相宜,不僅吸引大量游客駐足,也令同仁拍手叫絕。
2005年,嵩縣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喜獲“中國最美的地方”稱號。楊金婷背起畫夾,到白云山景區寫生,回來后潛心創作了《九皋鶴鳴》、《張良隱居》等反映當地風光和人文歷史的烙畫作品。
近年來,楊金婷帶著她的烙畫參加各種比賽并多次獲獎,她有的作品被國家旅游局、奧運會組委會收藏,有的被高價買走。憑借烙畫,她本人也獲得全國優秀書畫藝術家、河南省民間工藝大師、嵩縣十大杰出青年等稱號。今年5月,楊金婷帶著自己耗時半年創作的《洛陽龍門盧舍那大佛》參加了河南工藝美術大師珍品展,獲得評委一致好評,她也被評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烙畫制作比較費時,一般一張0.3平方米大小的烙畫,要4天時間才能完成”。從鉆研烙畫至今,楊金婷已經創作了300多幅作品。
她說,為了能讓這個技藝傳承下去,她收了兩個徒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將烙畫產業化,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把烙畫做成嵩縣的一張名片,將家鄉展示給世界”!跤浾 王振華 文/圖【原標題:烙畫,使她成為工藝美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