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泥塑作品叫做《天工開物--盧舍那》。該作品以公元670年前后唐代工匠創作著名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像窟為主題,描述了當年能工巧匠門雕鑿石塑的過程。作品通高1米、寬75公分,主佛盧舍那與原作近似度很高,呈典型唐代佛像特征,面部豐滿,眉目祥和,凝視前方,螺旋發髻,波浪發絲。在佛像的脖子處,模擬想象當時的場景制作了腳手架,腳手架上的工匠們在佛像周遭忙碌,他們手持工具,有的在觀察審視,有的在雕刻打磨、有的在揮錘把簪創作。整件泥塑作品制作精細,刻畫傳神。
這件泥塑作品的作者李明甫是河南洛陽人,7月9日,記者與他取得了聯系,他對記者說道,每每當他來到龍門石窟,仰視盧舍那大佛的時候,都會好奇當時在沒有機械輔助的情況下,能工巧匠是如何雕刻出這樣大型且精美絕倫的佛像的;他也注意到,不僅僅是他本人,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有此一問;這份好奇心成了制作這件泥塑作品的初衷。大約在半年多之前,李明甫開始著手構思這件作品,以泥塑為載體,參閱史料,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求還原在當時條件下,盧舍那大佛的雕刻過程。經過設計和構思方才在今年6月份動手制作,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
李明甫今年52歲,接觸、從事泥塑藝術已經30年有余,現任洛陽市雕塑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此次創作《天工開物--盧舍那》的場地是社區辦公室,昨日,這件作品已被收集參加9月份舉辦的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展。在場的社區居民看到這件泥塑都嘖嘖稱奇,相互議論著“原來龍門石窟的大佛是這樣雕成的啊!”李明甫表示,聽到市民這樣的議論,他認為是對這件作品的一種肯定。“本來我創作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模擬出當時工匠雕刻它的過程。”當對記者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的語氣透露著欣慰。
據了解,洛陽龍門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奉先寺中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最大佛像。奉先寺開鑿于唐高宗、武則天統治時期,盧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令人敬而不懼,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曹錚)【原標題:市民泥塑還原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雕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