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靳東華:玉不驚人死不休

2013/7/9 10:16:51 點擊數: 【字體:


    采訪靳東華之前,對他的事跡已早有耳聞,聽說他是一個豪情萬丈、義薄云天的錚錚鐵漢,愛喝酒,尤其遇到知己更是開懷暢飲,每每喝得人仰馬翻,大有古代豪俠的風范。他與高爽、馬慶超一見如故,彼此心生好感,三人于是把酒言歡,千杯嫌少,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遂仗著酒興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義結金蘭。初聞此事,不免感嘆:此真性情中人也,在如今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恐怕早已是恐龍般絕跡的人物了。于是,對這位頗有魏晉風骨的藝術家頓時充滿了景仰之情。

    玉雕之鄉走出來的玉雕大師

    南陽,上乘天時之澤,下秉山川之惠,自古便是風光旖旎,鐘靈毓秀之地。歷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諸葛亮,更滋養了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文學家姚雪垠、二月河等當代名人。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文化古城南陽更因玉雕而聞名遐邇,獨玉便是南陽市民引以為傲的鎮市之寶。獨玉是我國四大名玉之一,因產自南陽獨山而得名,因其硬度高、色澤多、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等而成為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素有“中原翡翠”之稱。在南陽這樣的玉雕之鄉,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靳東華便出身在南陽內鄉,他自小浸濡在石頭的海洋里,玉文化的精髓深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也許一切都是因緣注定,從小就喜歡美術的靳東華雖然渴望成為一名畫家,但在報考河南美院時,卻因為文化科分數不夠而與畫家夢失之交臂,命運最終讓他走上了玉雕藝術之路。1989年,年僅15歲的靳東華進入了當時由父親擔任黨委書記的內鄉玉器廠。靳東華的父親是一名老干部,長期從事行政工作,深深體味到宦海浮沉多艱辛,因此他希望兒子不要重蹈他的仕途之路,而是學得一技在身,走藝術創作之路。靳東華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憑借深厚的美術功底和對玉雕的深刻領悟,入行不到半年,他便有了自己的作品《蟠桃會》,打破了玉雕行業三年出徒的行規。1989年《蟠桃會》在河南省玉雕評比中獲得優秀獎,靳東華一舉成名,成為了河南省玉雕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少年成名的他并不止于現狀,為了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豐富人生閱歷,他先后去了鎮平、石佛、云南、遼寧,期間他用河磨玉設計的兩件作品《詠鵝》、《希望》均獲得“國石金獎”,在遼寧他還結識了玉雕界泰斗郭石林大師,并在郭石林大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大型河磨玉《中華神韻》,該作品于2006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不僅如此,憑借生花妙筆,他以女媧玉創作了《達摩》、《漁歌唱晚》,作品因技術精湛文化內涵深厚而獲得遼寧鞍山“玉玦杯”金獎,作品的成功,將當時每噸幾百元的女媧玉炒到每噸10萬元的高價,讓其時經營女媧玉生意慘淡的家族起死回生。有了這些基礎,靳東華漸漸地想到自立門戶,2006年他南下廣東,幾經周折,最終落戶四會,如今他已是玉雕界小有名氣的玉雕大師。

    玉石良友的金蘭兄弟

    為了矯正當時四會玉器行業不正當的競爭風氣,2007年,靳東華與來自河南的幾個工藝美術大師一起成立了翡翠藝術研究學社。也許是緣分的使然,他因此結識了同為老鄉的馬慶超、高爽,三人一見投緣,2009年又不約而同搬到玉器新城區,因為性情相近和藝術見解的投合,三人常在一起促膝長談、推杯換盞,暢談人生與玉雕創作,很快便成為了異性兄弟。

    三人既是生意上的伙伴,也是藝術上的良友。他們常常一起入股購買玉料,無論誰看中了哪塊玉料,都會約上其他兩位兄弟一起前往,然后集資買下。買回來的石頭,誰有靈感就交由誰設計,其他兩位則進行輔助。在藝術上,三人各有所長,也常常因為藝術見解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誰要是看到對方設計的作品不理想,都會不留情面地加以批判,有時甚至會親自動手,把對方作品改到符合自己的審美為止,盡管有對方干涉創作,但三人都很樂意接受這樣的藝術交鋒。藝術上的不同見解,只會不斷促使他們不斷地精益求精,對兄弟情誼卻絲毫沒有減損半分。

    掀起玉雕的“紅色風暴”

    長期以來,以紅色經典為題材的作品僅見諸于影視、音樂、浮雕、油畫等藝術形式,在玉雕行業革命題材的藝術創作可謂空白。近年來,靳東華在中國國際城市雕塑委員會主席梁晚年先生的指導下,先后加工了大型翡翠玉雕《人間正道是滄桑》與《共和曙光——孫中山與宋慶齡》,成為行業內以紅色經典為題材進行大型玉雕創作的先行者。

    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最初的名字叫《重上井岡山》,總重1.3噸,材料系緬甸冰種高檔翡翠籽料,質地致密細潤,通體光澤柔和、明潔,色彩或呈豆綠帶春色,或呈姹紫。該作品以毛澤東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為題材,作品中,十八只仙鶴或立或飛,動態優美;在松鶴蒼松的簇擁下,毛澤東高瞻遠矚,向世人表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民族自信心。靳東華說,這件作品最難雕刻之處在于毛主席的臉,因為毛主席的形象家喻戶曉,稍微有點偏差,哪怕只是嘴角出現芝麻小的偏差,整件作品就得重做。因此,他常常在夜深人靜才敢動刀,一刀一筆都極為謹慎,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共和曙光——孫中山與宋慶齡》是靳東華另一得意之作,作品原石重1.2噸,是緬甸種水皆上乘的天然優質翡翠。作品整體造型氣勢宏大,意象新穎,格調健美。從作品的整體形象上看,多是因材取意和施技,順勢而為,原材去之不多,保留了原材的天然麗質。在玉雕背景處理上,靳東華獨出匠心地利用原石多色特質,雕琢了滿山色彩不同的花草,還有蒼松翠柏及盛開的菊花、清秀的綠竹,使整個場景更為生動秀麗,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細心的欣賞者或許會發現,菊花其實就是孫中山先生故里中山市的市花,而整個背景的植物上都有雨滴,靳東華說雨后初晴象征著腐敗的清王朝被推翻,新生的中華民國的政權建立的蓬勃朝氣。作品中的孫中山身著齊整的中山裝,身材偉岸,從容友愛地站立在妻子身旁。他頭部微微抬起,目光銳利而祥和,充滿對愛、對未來的美好展望;稍微分開的雙腿,明顯使人感到他的雙腳堅實地踏在中華大地之上,充滿力量。宋慶齡則優雅地端坐于巖石上,形象秀美。整個作品仿佛讓人感受到偉人高風亮節的風范撲面而來,更讓人看到孫中山與宋慶齡與日月同輝的愛情的美好。

    作為梁晚年先生大型作品的設計組組長,靳東華受梁晚年委托加工設計出《人間正道是滄桑》后,便受到澳門特首何厚鏵的接見。而《共和曙光——孫中山與宋慶齡》則作為辛亥百年紀念作品在北京中國美術館一樓大堂展出。

    治玉如做人都要用心

    盡管經營著一家不小的翡翠坊,但靳東華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企業家,他說自己從事玉雕工作目的不在賺錢,只是為了追求藝術境界的更上一層樓。當別人鼓吹其他行業如何賺錢多而快時,他并不為所動,仍是毅然堅守著自己的藝術立場。靳東華說,走上玉雕創作之路,從來都沒有后悔過,他覺得選擇玉雕是他人生的正確選擇,不管以后市場如何變化,他都不會轉行。

    從事玉雕行業25年,已經身為玉雕大師的他卻始終保持著謙遜,甚至自稱是玉雕業的“門外漢”。在靳東華身上,我理解到了什么叫“成熟的稻子總是彎腰的”。在我一個陌生人面前,他甚至毫不諱言自己的藝術短處。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他總是以孩童般的好奇孜孜不倦地汲取現代派畫工、西方技巧、國畫、寫意技巧等知識。他說“即便是一個種莊稼的老農,我也能從他身上學習到很多”,在他眼里,生活本身就是藝術,無論是老農擺弄莊稼還是人們從事的各行各業,都能給他帶來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思想。

    靳東華經常告誡弟子,治玉就如同做人,首先要擺正好心態,從事玉雕就得下定決心做好這一行,玉不驚人死不休,名利與錢財都是過眼云煙,不應該過分看重。他說,人無完人,玉無完玉,治玉就是把玉石中的瑕疵部分去除,雕琢出一個完美的作品,這過程就像人在不斷地完善自身的修養。修養是需要境界的,而靳東華坦言,他未來幾年的目標便是將國畫中的寫意手法運用到翡翠玉雕之上,創造出形簡義豐、充滿神態和作者情趣修養的藝術品。

    記者后記:

    有人把靳東華比成“桃園三結義”的張飛,在他身上我也隱約看到了幾分張飛的影子,一樣的豪爽,一樣的重情重義,所不同者,在靳東華身上,我更多的感受到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修養,那便是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和日益商業化庸俗化的玉器行業,他始終潔身如玉,并以玉的堅貞、高潔精神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生活上,靳東華就像成熟的稻子,始終保持著謙卑心態待人接物,毫無架子。藝術上,他更是秉持海納百川的胸懷,孜孜不倦地學習,博取百家之長,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文/張澤鑫【原標題:靳東華:玉不驚人死不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都網 2012-08-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