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奇,生于趙河之濱的中國玉雕名鎮——鎮平,高中畢業后師從鎮平“玉雕七杰”之一的潘廣杰,學習玉雕技藝。憑著勤奮和聰慧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玉雕風格,在玉雕界小有名氣。
當時改革開放近20年了,但玉器市場還是以大件玉雕為主,小件玉器較少,種類貧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作為一個愛玉琢玉之人,美玉不能滿足大眾所愛,他焦慮,難過。在苦悶中,他終于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小件。小件玉雕由于用料少,靈活多變,價格又比較低,這樣,大家就可以買得起自己喜歡的玉雕件。
當時的小件作品在市場上還是鳳毛鱗角,未來發展趨勢如何,還是霧里看花。他把人民的需求看作是自己的追求,堅信不久的將來,需求小件作品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于是他不顧大多數人的勸阻,毅然解散了隊伍,安置好追隨自己多年的工人,開始了新的征程……
小件雕刻的創作難度比擺件大得多,要在一塊小孩手掌般大小的玉料上琢磨出花鳥蟲魚,人文景致,這對于潘永奇來說,就如男子漢放下刀槍拿起繡花針,一時竟無從下手。
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他帶上行囊去天津美術學院學習雕塑。就像一棵久旱的小苗,他貪婪地從書本上、從老師那里汲取著甘霖。這期間,他不斷鉆研創新,對玉雕技法明顯有了獨到的詮釋和理解。剛畢業,他又馬不停蹄先后奔赴北京、廣州、深圳、南京等地參觀學習。白天聽講座、觀摩作品,晚上苦心鉆研、反復揣摩,并在隨身攜帶的玉料上不斷練習。他把北派莊重大氣、古樸典雅的風格和南派造型豐滿、工藝玲瓏、雕琢細膩的風格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南陽風格。他所用的雕刻工具,從市場買回來后,70%以上都進行了改動,以適合自己雕刻需要。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天道酬勤,潘永奇終于完成了自己創作上的大轉變,他的功底深厚,刀法犀利、洗練,刻畫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俱達,尤擅長花鳥蟲魚雕刻,見者無不嘖嘖稱嘆!
記得有一次,潘永奇將一個雕好的作品《秋韻》拿給醫專的一位女教師看:兩個石榴裂開了嘴,露出飽飽的籽,籽外面的瓤晶瑩欲滴,吹彈可破,紅紅的石榴皮就像兩個小孩兒的臉,讓人忍俊不禁。女教師看到作品,連連發問: “這是真的嗎?!是你雕的嗎?”她不相信,石榴居然可以雕到如此相象的程度,世上竟有如此鬼斧神工的奇技,特別是石榴籽上的瓤,瑩瑩亮亮,里面的汁液幾欲破皮而出,讓人不由得閉上呼吸,大氣不出,生怕一不小心,吹皺了它……
獨辟蹊徑尋找新的突破口
攀登者的腳步永不停息。雖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但潘永奇從未滿足過,他深深懂得:藝術這門學問,要緊扣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潮流。他不斷探索新的技藝,無論從造型到寓意,還是從做工到題材都在尋找一個新的突破。
十二生肖是中國人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每年的生肖作品層出不窮。但潘永奇的生肖作品就是和別人的不一樣。他的作品將那些小動物全都擬人化,就連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老鼠,在他作品里卻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寵物鼠,俏皮致極,撫摸都來不及,哪還有心思打啊!
獨山玉色彩豐富、五彩斑斕為雕刻者提供了最廣闊的創作空間。潘永奇的俏色獨玉作品,達到了一巧二絕三不花的境界:巧是用料巧,把千奇百怪的玉色用得巧;絕是巧的藝術效果,是絕無僅有、拍案叫絕、非它莫屬;不花,指作品的顏色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做到對比鮮明、主題突出、自然真實。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這里所講的“琢”就是“工”。 潘永奇的雕工在鎮平非常有名,到了無人能出其右的地步。他的刀法有時灑脫俊拔、清靈俊雅,有時遒勁穩健,老辣滄桑,融合南北兩派風格而自成一家。同時,他的作品融入多種技法:圓雕、鏤雕、透雕、浮雕、鏈雕、平雕等,每件作品都技法精湛,讓人贊嘆稱奇;線條流暢優美,透視感強,形象逼真傳神,給人們如詩如畫,身臨其境之感。
一件玉雕作品做好后,還要上蠟,潘永奇拋開傳統的上蠟方法,根據獨山玉溫潤玉質和細膩玉性,研制、調配出了十余種不同光澤度的混合蠟,摸索總結出了另外的幾種上蠟方法,將獨山玉的玉質和色彩充分展現出來,即豐富了玉雕作品的后期處理方法,又提升了作品的美觀程度。
琢玉要先“琢”人
玉雕界對潘永奇的雕刻風格有多種猜測和評論,有人說潘永奇最早做擺件,又到天津進修過,屬于粗獷豪放的京津派風格;有人說,他去廣州、深圳學過藝,又擅雕小件,屬于南方小巧玲瓏、豐滿細膩的揚州派風格;有人甚至干脆就把他定位到海派風格上,說他的小件圓雕已到了精妙絕倫的地步,并提出南有劉忠榮北有蘇然中(原)有潘永奇的見解。對此,潘永奇曾這樣說道,京津派工藝和揚州派工藝是我們玉雕界的兩大主要流派,他們成名很早,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而我們中原玉雕也應該像他們那樣形成自己的風格,亮出自己的牌子。中原,特別是南陽,在玉雕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鎮平是中國玉器最大集散地,每年接待全國各地客商上千萬次,獨山玉礦距南陽只有8公里,可就地開采、加工;現在政府很重視并且大力扶持玉雕產業發展,玉雕藝人又都鼓足干勁,準備大干一場。天時、地利、人和俱備,闖出一條有中原特色的玉雕之路,這才是我們當代玉雕藝人所要努力的方向。
談到30多年的玉雕生涯時,潘永奇深有感觸地說,琢玉要先“琢”人,玉是高潔之物,只有人的心靈高尚,才能與之相得益彰。人的思想道德修養,一部分和人的先天秉性有關,另外,后天的培養也很重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要從言、行、舉、止做起,要有一顆善心,容納萬物之心。玉雕創作中才能打破傳統,引入外來時尚元素;琢玉過程不是對玉石進行簡單的機械加工,而是人與石頭的對話,是人的思想、理念在玉石上的體現,要用心、用神去雕刻,要反復不斷地研究大家的雕刻技藝,汲取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使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會跳舞,會吟詩!
走過昨天的華采與輝煌,今天的潘永奇,憑著多年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藝術修養,正繼續在藝海中努力跋涉著開辟未來,開辟著小件玉雕的新局面,為“中原玉雕的崛起”進行著不屈不撓的努力!□ 岳紫龍【原標題:人民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追求——記玉雕奇才潘永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