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巧手,民間有絕技。以泥土為原料,以歷史人物為原型,捏成一個個形神兼備、活靈活現的泥人,向人們述說著一段段歷史故事……可誰又曾想到,這些作品竟出自一位民間藝人之手。
近日,記者來到南陽府衙博物館,見到了滿頭白發的民間藝人于振興。走進于振興的房間,桌子上、地上全是大小不一形態逼真的泥人,這是為府衙博物館師爺展創作的泥塑作品,真實表現了古代府衙師爺生活百態。
腳下黃土兒時玩具
于振興1946年8月出生于內鄉縣王店鎮的一個小村莊,像許多農家孩子一樣,童年的他沒有玩具只好玩泥巴。一塊泥巴,三下兩下他就能捏出一個小人物,小伙伴們都覺得他捏得像、捏得好,每次捏的小人物都會被伙伴搶走。那時,他已經是小伙伴中的名人了。
14歲時,于振興的父母和兄長一年之內相繼去世,于振興成了孤兒。高小畢業后回家務農,面對家中三間破房,憑著學校學到的繪畫知識和村里幾位老人言傳身教的薄技,他白天下地干活,夜晚在簡陋的房間內研習書畫、剪紙、泥塑、木刻等手藝。
農閑時,他就帶上紙、筆和干糧,到附近的廟宇祠堂觀察臨摹殘留的壁畫、建筑彩繪和塑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鄰村的一位葉先生,葉先生喜歡收藏字畫,其收藏的鄭板橋的竹子、芥子園畫譜、楊柳青的年畫讓他大開眼界,為他日后的創作學習打下了基礎。
學習創新自成一派
藝術源自生活,因此,要想做出逼真的作品,就必須善于觀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每逢村里演戲或放電影,于振興都會坐在最前排,一場戲下來,戲的情節他記不清,腦海里卻留下了人物形象及服飾印象。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他還多次到洛陽龍門石窟、西安兵馬俑、蘇州園林、敦煌莫高窟等景區景點考察學習,他帶著照相機、筆記本,記錄下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并購買《石膏像素描》、《中國古代人物造型圖典》、《雕塑技法》等書籍資料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學習,于振興把掌握的知識在彩繪和雕塑工作中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人們親切地送他一個稱呼為“巧手于”、“泥人于”。
花甲老人縣衙揚名
1984年,內鄉縣決定修復清代縣衙,經過眾人推選,于振興被聘請修復縣衙。深感此次任務的艱巨,他帶上自己的家當,在縣衙內安了家。
雕塑是縣衙博物館布展的一項主要內容。為了塑好每一個雕像,于振興細心揣摩、慎之又慎。查史料,了解人物性格,在腦海中打腹稿,然后動手制作。很快知縣章炳燾的塑像完工了,塑像莊嚴肅穆,目光炯炯有神。他塑造的胥吏衙役雕像,人物表情各異,神態逼真,讓游客和專家贊嘆不已。
2009年10月,南陽府衙博物館進行修復時,府衙工作人員經過多方考察,最終找到于振興,請他修復府衙對面照壁上的磚雕畫。經過三個多月的精雕細琢,照壁上的磚雕張牙舞爪、栩栩如生,讓很多游客觀后驚嘆不已。
名聲越叫越響,很多客戶慕名找上門請他做雕塑。但泥塑是手工活兒,一天做的數量有限,為了保證質量,于振興這些年推掉了不少生意。
免費收徒心系傳承
于振興的泥塑作品大多取材于農村,所塑人物飽滿質樸,線條渾圓富有彈性,構圖形式簡練、粗放,制作手法嫻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于振興告訴記者,他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幸好,小兒子喜歡泥塑,繼承了他的技藝,當成主業在做。
現在小青年都愿意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愿意學習又苦又累的泥塑。對前來學泥塑的人,他從不拒絕,也不收費。“不必收費,人家把咱的手藝繼承下去、宣傳出去,應該謝謝他們。”
于振興現在最大的心愿是,讓更多人了解泥塑,有機會能把他的泥塑作品帶到國外去參展,讓世界領略民間藝術的魅力,讓泥塑這個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早日發揚光大。作者:常明沛【原標題:六旬老人“泥人于” 指間藝術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