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作工藝復雜,及其精美的瓷器制作工藝,在800多年前的中國消失了——這種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有著獨特紋理結構的精美瓷種被稱為“絞胎瓷”。
據歷史記載,河南焦作,因“焦家作坊”而得名。北宋時期,焦作修武當陽峪窯燒制的絞胎瓷,其風格獨樹一幟,有著“絞胎瓷之鄉”的美譽。當年,當陽峪與景德鎮、德化、耀州并稱“中國四大瓷都”。
后來,隨著北宋戰亂、金兵入侵,當陽峪窯火衰退,至元時絕跡,絞胎瓷工藝由此失傳,直到198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兩件當陽峪宋代絞胎瓷,引起陶瓷研究專家的極大興趣,自此絞胎瓷工藝開始被挖掘并慢慢復蘇。
1995年,一種失傳千年的制瓷絕技“絞胎瓷”,再次被挖掘傳承展現在世人面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絞胎瓷傳承人柴戰柱先生,通過多年對制瓷古技藝的發掘研究,用智慧和艱辛,使失傳近千年的絞胎瓷傳統工藝重現人間。
6月16日,我國首家絞胎瓷研究院落戶焦作,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陽峪瓷窯遺址”附近,隨當陽峪陶藝師傅之手,本報記者有幸目睹了這一失傳近千年的制瓷絕技。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張曉冬
攝影報道
兩塊珍貴的宋代絞胎瓷被鑲嵌在現代的絞胎瓷中,成為汲古創新的珍品
絞胎瓷珍品“四季花開”【原標題:穿越千年尋絞胎 一睹古瓷耀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