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式報告文學的興起是中國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由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引發的“歌德”式報告文學熱潮曾一度風云激蕩,成為中國報告文學界獨特的文化景觀。近年來,歌頌式報告文學似乎漸趨式微,如同天邊的一株云彩,在蒼白的行色里,寫滿疲憊與無奈,大有漸行漸遠的情狀。歌頌式報告文學為何從巔峰跌落谷底,為何在讀者群中越來越缺少影響力,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
原因之一:缺少批判性品格
眾所周知,報告文學的文體優勢,就是它的批判性和揭露性品格,這是構成該文體最重要的審美特征。但是,在當下汗牛充棟的歌頌式報告文學作品里,這一重要的審美特征全然不見,充斥視野的盡是響遏流云的凱歌行進,其公式就是“好——就是好——就就是好”一類的簡單圖解。從歌頌式報告文學的開山之作《哥德巴赫猜想》中,雖然對優秀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陳景潤進行了浪漫式的謳歌,但作者并沒有忘記對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和時事的現實批判,正因為作者捍衛了報告文學文體特征的尊嚴,因此它才獲得人們由衷的喜愛。筆者的《錦州之戀》中,主人公張鳴岐是一位市委書記,他因抗洪搶險而犧牲,但是,從這個百分百的歌頌式報告文學里,我們同樣解讀出一種宿命般的生命的沉重。在時世艱難的環境里,懷有理想光芒的人,往往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人,他們“不是被火燒死,就是被水淹死”。他們是最易受到傷害的人。相信讀者掩卷之后會從中得到非同尋常的感受。因此,主旋律作品里,特別需要錚錚鐵骨般的硬度和力度,倘若缺少批判性品格,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患嚴重的軟骨病:既沒有陽剛之氣,又缺少獨立品格。
原因之二:缺少獨立思想的能力
報告文學是最能體現知識分子特征的一種文體,這就是它應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人的正確思想的發現,不僅僅靠集體行為,還應該充分尊重個體的思想價值。長期以來,作家把思想的光榮大都讓給了上級和組織,自己充當的只是“傳令兵”的角色。上級發現了一種思想和觀點,下邊于是就尋找大大小小的例子證明它的卓越,這種不用腦袋而用身體思想的情狀在歌頌式報告文學中占有很大比重。且不說思想在物理世界里傳遞的損耗與誤差幾率的多少,單說這種思想的不作為,這種思想上的“等”與“靠”,就會導致歌頌式報告文學思想的蒼白和書寫時簡單化圖解的毛病。作家是個體勞動,報告文學是一種創造性極強的文體,如果作家沒有個人思想的面貌,他的作品的思想只是眾聲喧嘩,只是人云亦云,那就從根本上失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倘若作家在思想上不能表達自己,只能被表達,所謂創新和突破就是一句空話。
原因之三:缺失民間評價機制
歌頌式報告文學多是命題作文。從采訪階段的材料收集,到撰寫時的謀篇布局,似乎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背后指使。文章完成,有如工程竣工,驗收者多是政府及主管部門,文章得失,往往不考慮藝術上“畫眉深淺入時無”,而是一味要求歌功頌德:文字按官位大小分發,敘事按領導的意圖描寫,頁碼按政績布局完成。遵從就是深度,聽話就是藝術。不然就很難放行,驗收就不合格。由于種種流弊,致使歌頌式報告文學身陷官場商場風月,身不由己,左右為難。正因為歌頌式報告文學是“顧主”說了算,是純粹的買方市場,僅有官家商家評判得失,他們的審美趣味與民間的審美要求就大相徑庭。往往官方說好的,普通民眾說壞,官方說不入流的,老百姓拍手歡迎。一樣文章,兩樣心情,一種文字,兩種評價。
說到底,缺失民間評判的機制,只看政府、主管部門和商家的眼色行事,就很難寫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作品。
原因之四:缺少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歌頌式報告文學通常屬于快餐文化。因多為政績故,常常因人而廢,今天還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明天就或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了。這種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政治經濟學”現象,是造成歌頌式報告文學大都短命的一個重要因由。倚馬可待的急就章,還使多數作者忽略對所寫對象進行歷史文化背景的考察,而失卻了這樣的內在聯系,所寫對象多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些表面光鮮亮麗的花朵,往往頃刻間開放,也在頃刻間消失。
我們說的歷史的厚重,就是作品必須能回答歷史的詰問。比如在政治理論方面,我們怎樣看待過去只把辯證法看作客觀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存在著“本體論思維方式”的偏頗等問題;在國際問題上,以朝鮮戰爭為例,究竟是誰打響了第一槍?現在歷史檔案已經揭秘,互聯網就像空氣一樣充斥著我們的視聽,我們該怎樣回答讀者的質詢?冷戰思維已然過去,我們該怎樣審視國際爭端和局部戰爭?在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今天,一方面是為富不仁,一方面是苦難深重,這是歷史必然還是局部陣痛……有句話叫歷史決定現在,現在決定未來,倘若文章的根須沒有深扎在歷史的沃土,就談不上深度和厚度。
我們說的文化的厚重,就是作品必須要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所寫的對象的地域,每每有不同的文化傳承、民情風俗及精神氣質,這正是作家應該著力表現的地方。內在的東西往往不易捕捉,非橫下心來深入挖掘才能得到。因此,歌頌式報告文學若要獲得人們好評,必須要化雙倍的氣力,真正深入下去,走向吾土吾民。
原因之五:缺少形式上的創新
歌頌式報告文學缺少影響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由就是缺少形式上的創新。新時期以來,幾十年一種面貌者當數歌頌式報告文學。除了宏大敘事,除了居高俯瞰,除了言辭華美,別的似無進取。在敘事層面上,非虛構敘述的倫理、故事、結構、時間與空間藝術研究等等;在語言上,除了以散文語為主的敘事語言之外,是否還融合新聞、網絡、公文語匯等等,都需要進行大膽嘗試,進行文體試驗。偌大的國家,我們至今沒有一例用意識流和超現實手法來進行非虛構和報告文學創作的。而國外用各種手法和新穎形式創作非虛構作品者比比皆是,因為凡是現實世界存在的東西,從理論上講都是可以進入書寫視野的。
當然,歌頌式報告文學缺少影響力是一個公共事件,它的原因決不僅在這五個方面。而歌頌式報告文學作為對社會影響巨大的一種文學門類,對鼓舞人民激勵士氣增強信心曾經起過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怎樣為它把脈、診治、讓它重新煥發光采,以嶄新的姿態重回人們的視野,讓它再為時代鼓與呼,應該是每一位從事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家義不容辭責任和的任務。【原標題:邢軍紀:歌頌式報告文學為何缺乏影響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