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曉瞳:1963年1月出生于禹州一鈞瓷世家。
1979年畢業于神垕鎮陶瓷職業高中。14歲時即隨父親晉佩章學習爐鈞燒制技藝,17歲進入禹縣鈞瓷一廠學習燒鈞窯技藝,21歲時參加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舉辦的陶瓷造型設計培訓,后進入禹縣鈞瓷二廠實驗室,追隨邢國政、溫大木、溫國立學習鈞瓷造型與雕塑技術。
1989年冬,隨父親晉佩章創辦劉山窯藝研究室,先后出任造型設計師、生產工藝員、生產工藝師等職。
1990年晉曉瞳設計的《大葵花爐》問世,該作品大氣磅礴,曾在亞運會期間于北京展出,并曾在多種鈞瓷書刊上刊載發表。
1996年與1998年晉曉瞳有30余件作品分別入選“香港國際鈞瓷珍品展”和“大阪國際鈞瓷珍品展”。此后,晉曉瞳所作的《直口銘文洗》一件,曾赴紐約參加“東西方藝術家交流展”。
2001年—2003年,應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楊彤環所長之約,為山東博物館復制陶瓷類文物72種,涉及遠古陶器、原始瓷器、三彩、漢綠以及秦漢唐宋等諸多瓷種。2001年起晉曉瞳開始獨立運作晉家鈞窯,出任總經理,走上鈞瓷創作研發與工藝研究工作之路。
2003年4月正式創建晉家鈞窯工作室。
2003年11月被評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
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鈞瓷倒焰窯柴燒工藝實驗,此舉使得失傳了700多年的鈞瓷柴燒工藝得以成功地恢復,并受到了中國民協陶瓷藝術委員會的嘉獎。
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2006年榮獲“河南省杰出手工藝獎章”和“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同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大師”。
2007年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同年,當選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
2008年晉曉瞳手工拉坯成型的《牽牛花瓶》榮獲香港國際陶瓷大賽金獎并被英國國家珍寶博物館收藏。同年,當選香港國際陶瓷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夢想做陶工作為晉家鈞窯的技藝傳承人,晉曉瞳14歲起即追隨父親學習鈞瓷小爐燒制技藝,1980年到禹縣鈞瓷美術廠后,又師從文付章從事鈞瓷燒制工作。1984年參加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開辦的河南省陶瓷造型設計培訓班。此后,得恩師徐國幀力薦進入禹縣鈞瓷二廠實驗室任設計員,追隨邢國政、溫大木、溫國立等名師,從事鈞瓷造型的雕刻與設計工作。1989年冬,隨父親晉佩章創辦劉山窯藝研究室,出任造型設計師并任生產工藝員、工藝師等職。1992年至1998年,晉曉瞳的作品曾先后在香港、大阪及紐約的博物館參加展出。2001年起晉曉瞳獨立運作晉家鈞窯,出任總經理,走上鈞瓷創作研發與工藝研究工作之路。多年的學習與探索,從摸索起步到發展逐漸成熟,雖然困難、挫折甚至磨難接連不斷,但是他靠著永不言棄的執著精神走了過來。正是那種一往無前的執著精神,讓晉曉瞳打下了堅實的實踐與理論基礎,成長為一名技藝卓越、發展全面的鈞瓷藝術家。
晉曉瞳的鈞瓷作品是窯變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結合的產物,以五彩斑斕的釉色、蘊潤雅致的特色著稱于世。作為秉承鈞瓷藝術、土生土長的鈞瓷傳人,為擔負起當代鈞瓷發展的重任,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使古老的鈞瓷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晉曉瞳的作品釉層豐厚,在鈞瓷窯爐內高溫與還原氣氛的特殊作用下,具有一定流動性的豐厚釉層在陶瓷器物的表面熔融流動,窯變成各式各樣的紋路。這種紋路與鈞釉釉色在還原氣氛中生成各種交相輝映的美妙色彩,所形成的一幅幅變幻萬千、渾然天成的神異畫面,猶如鬼斧神工,令人拍案稱奇、嘆為觀止。晉曉瞳作為鈞瓷之鄉富有影響力的鈞瓷藝術家,在30多年的學習與探索實踐中,繼承并吸取了傳統鈞瓷文化藝術的精華,不斷進行藝術創新和發展。
1980年晉曉瞳進入禹縣鈞瓷美術廠,師從文付章,學習窯變鈞瓷的燒制技藝。隨著鈞瓷二廠招工,他進廠做了一名徒工。次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在神垕舉辦河南省陶瓷設計培訓班,晉曉瞳有幸入選。培訓班結業時,晉曉瞳創作的梁山泊108將人物頭像,深得徐國幀的贊賞,經過徐國幀大力推薦,他進入當時的鈞瓷二廠設計室從事鈞瓷產品的設計工作。在晉曉瞳看來,如果沒有這次珍貴的學習機會,后來從事鈞瓷藝術創作也就無從談起。每每提起此事,晉曉曈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師恩深重。
晉曉瞳在鈞瓷二廠設計室擔任設計員的最后一年里,受到新興的現代陶藝風潮影響,他懷著強烈的創作沖動,利用泥片鑲接的方式,在一年內,潛心創作新型鈞藝作品40余件。隨著當時的鈞瓷一、二廠相繼倒閉,晉曉瞳的家人都下崗失業,全家失去了工資收入。在如此拮據的生活條件下,晉曉瞳同父親、家人共同度過了一段極為艱苦的日子。這時的晉曉瞳一邊在父親身邊學習,一邊幫助父親做一些輔助性的研究工作。在晉老先生的培養下,晉曉瞳從陶瓷材料入手,鏤剔刻花、拉坯成型、雕塑造型,逐漸深入到鈞瓷坯釉配方的工藝研究中,13年的技藝磨礪,使他漸漸地成了鈞瓷行業內技藝全面的行家里手。
名師出高徒說到鈞瓷,說到晉曉瞳,就不能不說說他的父親———已故著名鈞瓷藝人晉佩章。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藝術發展到今天,人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在不斷創新。民間有諺語:“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真正了解鈞瓷、喜愛鈞瓷的人們,如果能夠收藏到幾件晉佩章的鈞瓷作品,那可是夢寐以求、值得夸耀的美事。
晉家鈞窯坐落于中國鈞瓷藝術的故鄉———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其前身是被世人譽為鈞瓷泰斗的晉佩章創立的劉山窯藝實驗室。神垕鎮三面環山有燒制鈞瓷的肥源沃土,自唐、宋以來歷經千年,即在此取土造瓷,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
晉佩章1962年開始著手鈞瓷藝術研究,風里來,雨里去,四方尋找,遍訪了古代鈞窯遺址,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鈞瓷資料,有的可以稱為世間鈞瓷資料絕品。在他的家里,從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出產的鈞瓷標本一應俱全,全國各地鈞窯遺址,特別是河南省禹州市160多個窯址上的標本更是完整無缺。
歲歲年年,花開花落,晉佩章埋頭于這些古舊鈞瓷資料之間,千百遍地燒制各種鈞瓷以求研究新的成果。他經過反復考查論證,把鈞瓷始于唐代的歷史向前推了200多年。晉老先生一生窯火相伴,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精心創作,為后世留下了絕代的當代鈞瓷珍寶。由他獨立撰寫的《鈞窯史話》一書填補了我國鈞窯歷史的空白。他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這位沉醉于“一把泥的活兒”的老人,是清華大學、浙江美院等大專院校的研究生指導老師。晉老先生還是截至目前鈞瓷界惟一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晉佩章對鈞瓷藝術的至愛緣于他對鈞瓷藝術的理解。繼承盧廣東老藝人的技藝精髓,團結了一大批青年藝人,開創了&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