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夫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優秀專家。現在鄭州大學古陶瓷研究室工作,主持“閻夫立鈞藝工作室”。
1950年生于河南禹州,1975年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系。曾任禹州市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1993年擔任禹州市鈞瓷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開始從事專業的鈞瓷研究和制作,為高級美術師。199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9年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委會授予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其主持設計燒制的特大鈞瓷瓶“豫象送寶”作為河南省政府迎接香港回歸的禮品送往香港,鈞瓷觀音瓶、淑女瓶、梅瓶等作為國禮由我國領導人贈送外國首腦。其作品曾獲北京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金獎、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金獎等獎項,并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外交部等收藏。
新近完成了60多萬字的專著《中國鈞瓷》。
我寫鈞瓷的報告文學《一窯一乾坤》,1988年見于《河南日報》,引起很多讀者的關注,甚至海外記者也來追問鈞瓷的窯變之謎。可是,我對鈞瓷漸漸心冷如灰,連鄭州街邊的鈞瓷店都不再踏進一步。因為我看到,珍貴的天然窯變正被拙劣的人工涂抹所取代,鈞窯在急功近利之中衰敝,鈞瓷在畸形發展之中卑賤……當時,我也暗暗遷怨于閻夫立,這位禹州市鈞瓷研究所的負責人在做什么!
今天,走進位于鄭州大學校園的“閻夫立鈞藝工作室”,我明白我錯怪他了。坐在五彩絢麗的滿目精品之中,我的一顆心終于釋然:看來,當今鈞瓷藝術的高峰就在這里,今后鈞瓷歷史的起點就在這里。
閻夫立鈞藝工作室又稱“鈞緣坊”,其實就是一個家庭式作坊,師徒十來個人全套把式,燒一座0.688立方米的天然氣梭式鈞瓷窯。然而,這個作坊一旦放進大學校園,性質就上升為實驗先鋒了。2003年元旦,鄭州大學與閻夫立鈞藝工作室簽訂了合作協議,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核技術、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協作科研,數據共享,既培養專業人才,也探索體制創新。53歲的閻夫立已是退休之人,校方原打算在院士樓旁邊為他專建工作室,但習慣于民間作坊的他,找到院角一座廢棄的簡易大食堂,搬開破桌椅舊餐具,粗粗修整出了幾個車間。從此仿佛隱居般,他埋頭進入了一個藝術噴發期。
怪杰之名響瓷都
他把一段傳說留給了沸沸揚揚的外面世界。在那里,有人視他為英雄,有人視他為妖魔,總之是鈞瓷界的一個異數,一個怪杰。特別是在著名的鈞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鎮,閻夫立這個名字凜凜回響,在祖祖輩輩燒瓷的匠人眼中,他的出現真不知是福是禍。
其實,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既不在神垕出生,也沒在神垕開窯,他43歲從市文化局副局長調任市鈞瓷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才開始了專業的鈞瓷研究制作。10年里,他主持鈞瓷創作近1500種,批量生產380種,燒制1000多窯,他親自和泥拉坯配釉,親自點火看火調火,一身泥灰,一雙粗手,成了地地道道一個玩土玩火的鈞瓷工匠。但即使手藝再高,他“拉坯也永遠拉不過神垕一個碗匠”。
厲害的是他的革新,天不怕,地不怕,一出手就掀一陣風,一出手就炸一聲雷,戳謎團,破規矩,離經叛道,攪得鈞瓷再無鐵打江山可守,擾得匠人再無保守日子好過。在他身上,鈞瓷故鄉禹州人的血緣使命,河南大學美術專業科班出身的藝術風骨,19歲就進縣紅旗瓷廠混跡于工匠的民間情懷,掌管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整體工程的科技素質,青年時代曾赴少林寺佛門習武的江湖義氣,統統歸宗于一股革新銳氣之中了。鈞瓷“生在選土,長在造型,死活在燒成”。在選土上,傳統是非本地瓷土不靈,他卻廣采博選,甚至用上了黃河泥和麥飯石;在造型上,傳統是瓶尊盆罐等器皿,他卻將雕塑與瓷藝結合,創作了“五百羅漢系列”等塑像;在窯爐里,傳統是一件瓷器外套一副匣缽,他卻無匣缽直接裝窯;在燒成上,傳統是燒柴燒煤,他卻在1994年改建了液化氣窯爐,2003年又改建了天然氣窯爐,而且每窯耗時從40小時減為12小時,合格率從“十窯九不成”升至90%……
而在閻夫立鈞藝工作室,他又往前走了多遠呢?
他正在集中完成一批小體積造型。3年前,當時的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問他:能不能把鈞瓷做得小些、薄些、輕些?他由此設計了小件系列,小到能讓老人拿到眼前端詳,小到成為女兒閻速的胸前掛飾。擺放出來的豆豆壺系列,如他所說,大小仿佛人的臉龐,正可雙手捧住親近把玩。他燒制碗盞特別注意口沿,因為那是唇吻相觸的地方。他希望鈞瓷變得輕巧親和,進入百姓尋常生活,而不再僅僅是殿堂大廳的奢侈擺設。他想可著整個窯爐燒制一個大壺,放到公共場所,讓來往行人依偎撫摸;他想讓拉坯做陶瓷成為中小學生的課堂作業,讓孩子與泥土肌膚相親……
他還正在試驗鈞釉的紋路肌理新品種。傳統鈞瓷的蚯蚓走泥紋、開片紋,一講講了800年。而這一兩年里,他通過不同的釉料配比和火候調節,已試驗成功了金谷紋、羽毛紋、珊瑚紋、雪花點、珍珠點、禮花彩等38種新創紋路。他的鈞瓷小品五光十色,不像街頭鈞瓷店里那樣瓶瓶罐罐一味彤紅。下個課題,是要燒出儀器很難掌握的砂金結晶釉。而2003年最后一天出窯時首次發現的隱約銀絲,使他驚喜地聯想起了明清陶瓷鑒定書提到過的古瓷上的蛛絲張網紋……
萬變不離鈞瓷魂
“那么,你的鈞瓷……還是鈞瓷嗎?”我問。背上似乎有些刺痛,那是一些鈞瓷藝匠射來的目光,他們永遠恪守正宗。
“是,當然是鈞瓷。”閻夫立斷然說,“我能燒出連微量元素都復古到出土文物水平的正宗仿古鈞瓷,而現在藝術創作所用的爐、火、胎、釉以及工藝方法,也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吸收了鈞瓷的靈魂。”
鈞瓷之魂是什么?他說,一個字:“變”。據他推論,鈞瓷從青瓷演變而來,受后周柴窯、唐代花瓷等影響,到唐代加以色彩對比強烈的飾斑而形成了黑底藍斑的一大創新,至宋代加以氧化銅著色劑和還原火而形成了窯變鈞紅釉的又一大創新,元代奠定了粗獷雄渾的北方風格,明代空白之后,清代出現盧鈞一類的仿古瓷風。新中國成立以后,恢復試驗出了天青、天藍、月白、鈞紅等多種窯變釉色,“文化大革命”時期才形成了滿窯紅的文化景象……從古至今,鈞瓷哪個階段不在變化?北宋官窯高峰時期也不凈是紅紫,為什么當今就一定要把滿窯紅當作傳統呢?可以爐爐燒出滿窯紅的閻夫立,轉身投向了更豐富的色彩。這就構成了矛盾雙方一個焦點:紅與非紅。
他說,窯變其實各個瓷系都有,只是當大變超出預料之際,別的瓷系藝匠多是堅守人類意志,以變為錯,每每糾偏反正;而鈞瓷藝匠尊重自然變化,以變為美,天人合一,順其規律強化變異。在釉色上,別的瓷系是有主色調的復色調,鈞瓷則是無主色調的復色調,釉汁在窯火之中沸騰交融,從天青到月白到艷紅到淡紫到天青,圓轉漸變,周而復始,恰恰吻合了東方哲思審美的崇高境界……
鈞瓷本就因變而生,因變而存,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深入破譯,窯變極有可能揭秘,危機當前,更需要與時俱進。閻夫立力圖沖破撲朔迷離的技術藩籬,讓鈞瓷從實事求是的起點重新起航。他渴望越軌,渴望創新,像唐代第一個點染出黑底藍斑的那位前賢,像宋代第一個燒制出窯變紅釉的那位先哲。他一切行為的指向,就是承前啟后,建立一個當代鈞瓷新體系。而他的兒子閻飛,那位28歲的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設計系主任,更是宣稱:我和爸爸不一樣,要從蒸汽機時代進入核能時代。
肩挑榮辱大匠志
閻夫立的一往無前,終于激起了許多鈞瓷匠人的憤怒。有一天,當他帶著外賓參觀鈞窯時,人們認出了這個叛逆,他連人帶車被堵在了街中,圍攻,謾罵,甚至差點動武。市檢察院的同志告訴他:你可知道你同行業的拿著鈞瓷送禮來“拱”著告你的有多少!真不理解,你們這些搞手藝的你死我活比政治斗爭還激烈。有的領導朝他急了:你就把鈞瓷燒成紅的中不中?
…… ……
為他的革新成果,匠人們與他吵吵好好,常常是一邊咒罵一邊仿制一邊賺錢;也有個別老匠人至死都不接受他,但一死之后兒子也跟著學了。而背著罵名的先行者,獨自承受著清苦。
閻夫立的銳意革新,也終于贏得了全國陶瓷界的敬重。2003年11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批準閻夫立擔任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這意味著什么?在英語里,中國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閻夫立“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9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委會授予閻夫立“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訪問接待11國首腦,所贈國禮鈞瓷觀音瓶、淑女瓶、梅瓶,是他親手設計燒制;1997年迎接香港回歸,河南省政府贈送一對特大鈞瓷瓶“豫象送寶”,是他主持設計燒制,并親自護送到了香港;2003年贈送海南博鰲亞洲論壇的鈞瓷祥瑞瓶,他也參與設計……在近年中國民間工藝的展覽中,閻夫立多次榮獲金獎。底部刻有他名字的鈞瓷作品,常常不到展出活動結束,就被不惜高價搜求的觀者一搶而空……
滿頭濃發已經花白,依然倔強地直立;身上常常塵灰滿襟,依然結實壯碩;每天從早到晚勞作,依然充滿朝氣。作為中國陶藝委主任的閻夫立說,我只是領了個任務,個人沒什么可賣名聲炫耀的。民間工藝這一行已經被誑怕了,首屆陶藝委根子一定要扎正,決不允許又一個擄掠民間工藝的新行幫出現;作為民間工藝大師的閻夫立說,“在一個泛濫大師的年代”,大師稱號已很刺耳,好比自己穿西服,要飯的也穿西服,會覺得自己也成了要飯的……
新年伊始,一個消息更加震驚了鈞瓷同仁:為了弘揚鈞瓷藝術,閻夫立即將出版數十萬字的專著《中國鈞瓷》,圖文并茂,將產品原理、技術規程、工具規格、工藝操作、鑒定知識等等一一備述,公之于世。有人預言:“此書一出,將砸掉三種人的飯碗:當文物販子的,賣劣質鈞瓷的,做劣質鈞瓷的。”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閻夫立下一步出手究竟會是什么。但我至少知道,有了這樣的先驅,有了這樣的精英,鈞瓷永不會死。【原標題:專訪著名鈞瓷制作大師閻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