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鈞瓷要用心去做——河南省青年陶瓷藝術家蔡東旭印象

2013/7/18 17:18:51 點擊數: 【字體:

鈞瓷要用心去做——河南省青年陶瓷藝術家蔡東旭印象
蔡東旭近影。

    在認識蔡東旭之前,記者先欣賞了他制作的鈞瓷茶壺。

  那是在今年夏末,一位朋友約我到他家看一把他新近收藏的鈞瓷壺。這把壺有常見的蘋果大小,但要扁平一些,弧線優美,壺嘴、壺把兒與壺體的比例恰到好處。月白釉玉質瑩潤,壺體中部用跳刀技術過度,使器物顯得靈動而雅致。壺蓋與壺體渾然一體,幾乎看不到縫隙。把壺翻過來看,壺底部工藝也十分精細,并有手刻的“東旭”兩個字。從總體上看,這把壺型雅、釉潤、精致、耐看、實用。朋友贊同我的看法。

  神垕鎮制作鈞瓷壺的高手記者倒也認識幾位,但對這位“東旭”沒印象。朋友介紹說此壺的制作者叫蔡東旭,今年35歲,是一位年輕有潛質的陶瓷藝術家,有機會應該采訪他一下。上周五,在朋友的陪同下,記者一行驅車前往神垕鎮,采訪了蔡東旭。

  東旭鈞窯位于鎮區東北部的路口,我們到來時蔡東旭早已在路邊等候。東旭個子大約有1.68米,胖瘦適中,皮膚微黑,戴一副近視眼鏡,看起來十分干練。蔡東旭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院內。院子坐北朝南,堆滿了蓋房用的石頭、磚、沙、水泥等,西屋是4間簡易平房,北邊的兩間是作坊和窯爐。東旭說他用的是液化氣窯,0.5立方米。其余的地方則擺滿了待燒的壺、杯子,還有少量的缽、洗、盤等素坯,成品很少。

  “我現在做的大多是訂單,一出窯合格的就發走了,有問題的砸掉,所以存貨不多。”蔡東旭介紹說。南邊的兩間房子則是展廳和寢室。展廳不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鈞瓷壺,五光十色,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墻角有5箱裝好的貨物,收貨地是北京。

  坐在西屋門口,曬著金秋的陽光,喝著山泉水泡的烏龍茶,蔡東旭談起了自己的簡歷。蔡東旭出生在鈞瓷世家。這一點兒也不夸張,他的爺爺、姥爺、爸爸、媽媽、舅舅都是原國營瓷廠的工人,他的家就在廠里。打從記事兒起,東旭就在廠里跑著玩兒,竄車間,鉆倉庫,爬展廳,當時還碰碎不少鈞瓷成品,為此受到爸媽不少的打罵。那時,他聽到最多的是拉坯、上釉、裝窯、出窯,在潛移默化中,蔡東旭開始喜歡鈞瓷,而且是打心底里喜歡。高中畢業那年,他毫不猶豫地到舅舅文國政的文公窯當起了學徒,從做鈞瓷的最基礎技術學起,一干就是5年多。舅舅文國政看他是做鈞瓷的料,就推薦他參加了河南省陶玻協會和景德鎮陶瓷學院聯合舉辦的高級進修班。經過2年多的學習,蔡東旭學到了做鈞瓷的理論知識與技術,了解了現代陶瓷的發展狀況,開闊了眼界。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蔡東旭輾轉幾個窯口打工,一邊積蓄創業的資金,一邊向大師們學習,積累自己的制瓷經驗。談到這里,蔡東旭感慨地說:“2002年至2003年,我在(劉)福安叔的窯上打工,從福安叔身上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制瓷。那時福安叔對我們做的每一件坯都要檢查,發現問題,他會苦口婆心地教我們改正,然后,再經他一修,就格外好看。每一次裝窯,他都一件件過目,出窯時再一件件檢查,看問題出在哪里,稍微有些瑕疵的鈞瓷都要砸掉。他那時常說:‘自己做的鈞瓷自己都不喜歡,咋能讓別人喜歡?’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中。直到現在,我做的每件鈞瓷,從素坯到成品我都反復查看,仔細和其他大師的同類作品比較,找出不足,及時修改,自己不喜歡的堅決不做。”

  2008年秋,蔡東旭終于建起了屬于自己的東旭鈞窯。盡管窯爐只有0.5立方米,盡管作坊只有一間多,但蔡東旭做得踏實,做得用心。尤其是他做的鈞瓷壺,一亮相就受到業界的好評和市場的青睞。

  “你為何選擇用鈞瓷壺做突破口呢?”記者問蔡東旭。

  “這幾年鈞瓷壺制作剛剛起步,并受到藏家和市場的青睞,價格也在不斷攀升,工藝的上升空間更大。我的窯口小,資金有限,我不想做一屋子的瓶瓶罐罐擺在那里賣不出去。如果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鈞瓷壺做好了,有了資金和經驗,我再做大的器物。”蔡東旭胸有成竹地說。

  建窯伊始,蔡東旭就堅持親手拉坯、修坯、素燒、上釉,妻子幫工,每一窯產品的好壞都記錄在本子上,不斷總結,及時改進,這使他少走了不少彎路。

  蔡東旭說:“鈞瓷也是有生命的。在創作鈞瓷的時候,你如果不用心去做,你就不會有回報,這是我從失敗中得到的經驗。那是在2009年年末的一段時期,心想自己做的鈞瓷壺銷路不錯,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就有些松勁。但我很快發現只要換一批泥,燒出的壺蓋就出問題,不是蓋不上,就是太小亂晃蕩。我做的鈞瓷壺有一個特點,就是燒出的壺蓋不用打磨,直接就可蓋在壺體上,而且密閉性好,渾然一體,這也算我的一個創新。要達到這個標準,每一批泥都要反復試驗其收縮性,記錄壺蓋、壺體的收縮值,然后在制坯時嚴格依照標準進行,大1毫米、小1毫米都不行。也就是說,做每一件鈞瓷壺都要用心去做,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差錯,要尊重作品,認真對待,才能有所收獲。”

  這時,同行的朋友插話說:“現在市場上的鈞瓷壺無論是釉色還是工藝都不錯,但是,有些窯口為了使壺的密閉性好,就采取打磨的方法,對壺蓋或壺口進行打磨,這樣雖然增強了密閉性,但破壞了壺體的整體性,嚴格地說是一件次品。蔡東旭做的鈞瓷壺則從不用打磨,工藝精湛,堪稱制作鈞瓷壺的一個絕技。”

  說話間,蔡東旭從展廳里拿出一把壺遞給朋友看。“你怎么把壺把兒安反了?”朋友笑他。

  蔡東旭笑笑不語,將壺倒滿水,遞給記者說:“你拿拿看。”

  記者接過壺,用右手一拿,猛然感覺很輕,拿著很舒服,而且只用食指和中指就可把壺端起,還可穩穩地往杯里倒水。

  蔡東旭高興地說:“多年來人們習慣在壺把兒的上端凸出一點,以便大拇指按在上面不打滑。一天,我突發奇想,把壺把兒反過來安。這樣做似乎大逆不道,結果發現用起來特別省力。于是,我就做了一批這樣的壺,客戶反映還不錯,這也算是給器物賦予了人性化吧!”

  看來蔡東旭做鈞瓷的確不少用心。

  趁大家聊得高興,蔡東旭的妻子拿過來一件剛出窯的缽請大家指正。器物里藍外紅,造型端莊、大氣,釉色玉潤,釉畫絢麗多姿,工藝講究,算得上一件鈞瓷珍品。這時,我突然有個發現,除了鈞瓷壺外,蔡東旭做的其他鈞瓷大多是傳統的缽、洗、盤、瓶等造型。

  “為什么只做這些傳統造型的作品?”記者問蔡東旭。

  “眾所周知,型是鈞瓷的骨,釉不但是鈞瓷的魂,更是鈞瓷特色的體現。這幾年我一直做傳統的器型,一邊做,一邊揣摩,激發自己創作的靈感。盡管現在的造型和釉品在創新和發展,但從整體上看,現代鈞瓷達不到古鈞特有的端莊、高雅、大氣及玉潤的神韻。我認為主要是現在鈞瓷的造型太復雜,任意增加耳飾,過分追求工藝,不利于鈞釉的流動和展示。造型是為釉色服務的,只要造型有很好的平面讓釉色流動和展現,通過窯變,就會出現絢麗的釉畫。鈞瓷掛盤《寒鴉歸林》一直是鈞瓷釉畫的經典作品,如果沒有盤子的平面,就不會有《寒鴉歸林》。因此,我在做壺或做更小的杯子時,都要給鈞釉留下流動和展示的空間。”蔡東旭說這番話時表情十分認真。

  蔡東旭建窯即將滿4年,據他妻子翟彩虹說,這幾年大多時間他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頭用心做鈞瓷。其間,他僅參加過3次展評活動,幸運的是都拿了獎,作品《渴望》、《盼》、《升騰》分別在杭州博覽會、上海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深圳文博會上獲得銀獎。提起這些,蔡東旭說:“這里有幸運的成分,但也是對我這幾年用心做鈞瓷的回報。今后,我還要用心做鈞瓷,我相信付出終有回報。”作者:呂超峰 通訊員 許輝 文/圖【原標題:鈞瓷要用心去做——河南省青年陶瓷藝術家蔡東旭印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2-10-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