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夏邑縣火店鄉的集鎮上,每天都有六七輛集裝箱大貨車來來往往,這里并非交通要道,為什么大貨車這么繁忙呢?一位司機告訴記者,他拉的貨是宮燈,要送往義烏。
火店鄉文化服務站站長趙清華說,除了郵局和火車站的運貨點外,鄉里還有5家物流公司,它們主要是將這里生產的工藝品如宮燈、中國結、旗穗、花邊、條編等運到全國各大市場。
河南夏邑縣火店鄉是著名的“特色文化之鄉”,目前該鄉從事特色文化產業的中小企業8000余戶,其中,投入50萬元以上的工藝品企業2000余戶,機械設備1萬余臺,從業人員達到3萬余人,形成了以火店、李店、邵莊等12個村為中心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2010年,全鄉文化產業產值達6.8億元,僅此一項全鄉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火店鄉李店村的陳美婷與宮燈打了16年交道,她先是在家里做宮燈用的花穗,然后到廣東學做宮燈,之后重回村子里自己做宮燈,4年前搬到鎮上來,辦起了一個規模不算大的宮燈廠。
現在陳美婷的宮燈廠里有30多位工人,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天生產400多件宮燈。陳美婷說,現在做宮燈的所有部件如底座、花穗、花邊等不出這個鄉都能買到,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做完后直接交給物流公司送到全國各地。
“那你這一年不少掙錢吧?”筆者問。
“還行吧,二三十萬吧。”陳美婷笑著說。
雖然效益還不錯,但在商場跑了這么多年的陳美婷有種擔憂:“我們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近幾年,工人工資不斷上漲,村子里的大都是小的作坊式生產,我們還是得想辦法將產業整合、集約生產,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行。”
在火店鄉邵莊村、李店村、孫莊村,記者看到這些村子里做花穗、宮燈底座、中國結等產品的農戶,大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
火店鄉鄉長刁心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雖然火店鄉文化產業產值較大,但一直沒形成有影響的市場,極大地制約了火店文化產業發展和提升,所以鄉里正在規劃將產業相對集中的8個村建成文化產業基地,使工藝品生產由分散生產轉為集聚生產,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原標題:夏邑縣:數萬農民忙做宮燈作坊式生產有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