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安陽,一提到青銅文物的復仿制,安陽市殷商青銅工藝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趙乾民的名字最是響亮。說他是書法家,青銅器復仿制專家,裝潢專家……卻都難以涵蓋全部,尤其是他的青銅藝術作品,從形似到神似,復仿制出了殷商青銅文物的靈魂。正是這些栩栩如生的青銅器,為他贏得了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文物修復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河南省高級藝術師、工藝美術大師等一連串炫目的頭銜。他曾先后攜帶青銅器、書法等作品隨河南省藝術家代表團赴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藝術交流,并載譽而歸。他的殷商青銅工藝研究所也成為河南省文物局認證的“河南省文物復仿制研發基地”。
趙乾民是農民的兒子。1963年,他出生在安陽縣白璧鎮東北務村。父親是方圓有名的木匠,他從小就對木工尤其是雕刻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7年趙乾民初中畢業,貧困的家庭供不起他讀高中,只能回到村辦的工廠打工。1987年,趙乾民開始在一所小學做后勤工作,將更多的心思和時間投入到書法的研習上。后來,他結識了時任安陽市書協副主席的安陽市博物館館長、著名書法家劉順,并得到了劉順的指點幫助。1990年9月,趙乾民進入安陽市博物館,在技術部專門從事裝裱藝術。他潛心鉆研書畫裝裱的南北流派,多次到北京琉璃廠、南京夫子廟、武漢黃鶴樓畫廊學習。漸漸地,他的裝裱手藝在安陽市有了名氣。趙乾民成為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畫裝裱藝術研究會會員。
安陽有很多精美絕倫的殷商青銅器,以往,只能在博物館里珍藏,難以公諸世人。能不能將它仿制出來,讓尋常百姓也能看到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感受那個時代的青銅文明呢?趙乾民產生了仿制青銅器的想法。于是,他一有空就鉆進博物館的資料室,查閱有關青銅器的資料,了解青銅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特點和制作工藝,多次走訪企業廠家,向工程師及老工人拜師求教,逐漸摸索出了遠古時代青銅鑄造工藝流程。
1993年,趙乾民仿制的青銅器作品榮獲河南省“文物復仿”二等獎;1997年,趙乾民成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文物修復委員會委員,在古都安陽截至目前還是唯一的一位;2007年,他被接納為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2008年,他先后被河南省人事廳和河南省文聯授予“高級藝術師”和“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97年底,趙乾民離開了博物館,開辟了一間集書畫裝裱、青銅器仿制、甲骨文仿刻的作坊“博古齋”,就此奠定了日后成立安陽市殷商青銅工藝研究所的基礎。
2006年初,趙乾民受安陽市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辦公室的委托,仿制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型司母戊鼎。他帶領技術人員用了3個月時間,刻模、翻模、掛砂……嚴格按照原物的尺寸比例精心制作,采用鑄銅法分塊鑄造焊接完成,造型、紋飾、做舊色澤與原物幾無二致。終于,這座高3米、長2.5米、寬1.74米、重達3噸,2.25倍于司母戊鼎的巨型仿制品,被安放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殷墟王陵區,成為這一景觀的標志。
2009年,趙乾民承接了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外墻裝飾模板與門前28方巨大的青銅甲骨的研制任務。歷時兩個多月,經歷千百次的反復,精心做舊、安裝,這批總重量2.5噸、單塊甲骨最高1.4米、平均重90公斤青銅甲骨文碑廊屹立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門前大道兩側。站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門前,遠望輝煌凝重的博物館包墻青銅饕餮紋裝飾,近觀磅礴大氣的青銅甲骨文巨陣,人們不禁感慨,個中凝結了趙乾民多少汗水與智慧啊。(韓為卿劉志偉)【原標題:青銅修復專家趙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