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唐代花釉瓷復仿制作技術研究”被列為河南省重大科技項目,由我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梅國建掛帥。經過5年攻關,成功燒制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唐代花釉瓷品種。
距今1200多年前的盛唐,玄宗李隆基主宰天下,這位風流倜儻的皇帝多才多藝,尤喜羯鼓①,他和大臣談論羯鼓時說:“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
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件花瓷羯鼓,專家認定,此傳世珍品即出自魯山段店花瓷窯址。
魯山花瓷絢麗多彩,用它制成的羯鼓堪稱珍品。9月底,筆者兩赴段店,叩訪那千年的美麗。
段店村下,疊壓古窯無數
連綿不絕的丘陵間,一條伸向段店村的道路蜿蜒崎嶇。路邊密生著半人多高的茅草,汽車駛近,一群野鵪鶉受了驚,振翅飛向半空……
從梁洼鎮出發,行5公里路程才到段店。一路上,盡管汽車顛簸不停,卻絲毫不影響筆者欣賞窗外的景色。舉目遠眺,高崗起伏,野草連天。挨近段店村時,地勢趨于平緩,田園豐收在望。不時,還有高聳的礦井映入眼簾。
走進段店村,筆者方感到此處的神奇,但凡墻角屋后、馬路邊沿,乃至段店村村部的院子里,碎瓷片俯拾皆是,在段店村北的莊稼地,白花花的碎瓷片更是平鋪了一地,堪稱奇觀。筆者淘寶似地尋找半天,傳說中的腰鼓殘片一片未得。
當地村民說,每到農耕時節,碎瓷片直往上翻,從前還有人撿到過小酒杯、小動物之類的瓷器。后來,花瓷出名了,好點兒的花瓷殘片都讓人撿去收藏了。
“據說古代這里到處都是窯爐,壯觀得很!”同行的魯山縣文化局有關人士說,段店瓷窯先于汝官瓷、禹州鈞瓷,是汝瓷、鈞瓷的發源地,以魯山花瓷獨成 一家。唐宋時期,魯山段店與寶豐清涼寺之間窯爐林立,陶瓷產業異常繁榮,有“清涼寺到段店,一日進萬貫”之譽。
據介紹,段店瓷窯是1950年發現的,經考古發掘,遺址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00米。遺址內,除段店村外,其余70%%以上范圍地面為耕地,每平方米表面有上百塊瓷片。文化層厚2~5米,窯址西北部由表及底依次疊壓明、元、宋、唐醬釉瓷、黑瓷、白瓷、青瓷、黑釉白斑瓷等歷代瓷片,尤以魯山花瓷最具典型。
此處遠離魯山,為何會成燒瓷重地?有關專家說,段店村位于大浪河畔,臨宛洛古道,丘陵環繞,依山傍水,地下還有煤田,地表多礬土,制瓷的原料、用水,燒瓷的燃料均可就地取材。在此處設瓷窯,可謂得天獨厚。
傳世羯鼓,段店瓷窯特產
段店村的曹永智老人對花瓷頗有研究,他拎出半袋子自己收藏的瓷片,輕輕攤放在地上,眾人頓時發出一片嘖嘖聲。卵白、豆青、柿紅、蔥綠、天藍……這些瓷片五彩斑瀾,釉質光潔細膩,美不勝收。
曹老說,這些瓷片都是他在野外撿的,既有花瓷殘片,也不乏唐鈞、宋青瓷、汝瓷片等。“這就是腰鼓殘片。”曹老拿起一塊橢圓形的瓷片,向眾人展示。筆者看到,這塊瓷片底色為黑釉,上面飾以天藍色圖案,顯得厚重富麗,與眾不同。
據記載,在初唐和盛唐時期,段店的一些瓷窯已經生產出了加彩藍斑瓷器。這種瓷器在黑釉、黃釉、天藍釉等釉面上再飾以不同的釉料,經高溫焙燒后泛出紫紅、天藍、月白等紛繁多樣的花色彩斑,其釉色、釉質如同天空中的云絮一樣,自然流暢,飄逸曼妙,史稱花瓷。
據曹老講,花瓷產品豐富多樣,不僅有碗、罐、盞、瓶等,還創造性地制作出羯鼓,別具特色。經了解,羯鼓又稱腰鼓、拍鼓,原為西域樂器,后傳入中原,唐朝時盛極一時。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一件黑釉藍斑腰鼓,該腰鼓呈長圓筒形,兩端粗大,細腰,通體黑釉,點綴著藍色斑點,古樸典雅,豐美厚重,系花瓷珍品。
據稱,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樂,嗜擊鼓,尤愛魯山花瓷羯鼓。有一次,唐玄宗和精通音樂的大臣宋王景談論羯鼓時說:“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這段話記錄在南卓的《羯鼓錄》中,魯山花瓷由此一舉成名,獨成一家。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館的陶瓷專家正是根據這條資料,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對魯山段店瓷窯進行了反復調查,采集到許多腰鼓碎片,其特征與故宮所藏腰鼓的胎色、厚薄、釉質、釉色等完全一致,從而認定了傳世花瓷羯鼓確實出自魯山段店窯。
花瓷魅力,歷久愈見深遠
根據魯山段店古瓷窯遺址的陶瓷殘片及瓷窯廢棄物,專家斷定段店古瓷窯始于隋,盛于唐宋,衰于元末,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段店窯址有東萬壽寺、西萬壽寺兩處遺址,據說女皇武則天曾到此視察過。
盛唐時期,段店瓷窯達到鼎盛,魯山花瓷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魯山花瓷首次在釉面上創造性地采用彩斑裝飾藝術,一舉打破了中國瓷器制作中傳統的單色釉格局,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歷史從此宣告結束。隨后,其他地方的瓷窯紛紛借鑒段店瓷窯的裝飾藝術手法,中國瓷器拉開了向多彩化裝飾的序幕。
據介紹,魯山花瓷胎質細膩,彩斑藝術絢麗多彩,千變萬化,如云霞縹緲,像晴空浮云,似春花爛漫,美不勝收。其制作的器皿,富麗堂皇,具有典型的盛唐風格,人們習慣上稱為“唐鈞”。中國歷史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等館(院)均收藏有魯山花瓷器皿。經了解,目前魯山縣文化局文物所就珍藏有魯山花瓷四鼻罐等珍貴文物,其釉色渾然天成,端莊瑰麗,均系花瓷杰作。
魯山縣文化局有關人士說,段店花瓷的問世,猶如一陣春風,為當時的瓷器裝飾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直接影響到宋代鈞瓷窯變釉的產生。魯山花瓷就是宋代鈞瓷的早期產品,鈞瓷之所以成為五大名瓷之一與這一先導作用是分不開的。
關于魯山花瓷與鈞瓷的淵源,這里還有個傳說。據段店村的老人們講,從前,到處都是窯場,窯爐冒著黑煙。有一天,一個窯工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位神仙對他說,窯建在了他的神廟前,熏著他了,讓把窯挪到“神后”。窯工醒后,便叫人找叫“神后”的地方,這一找就找到了禹州的神鎮。于是,神就成了盛產鈞瓷的地方。
魯山縣文化局的工作人員也給筆者講了一個故事,與上文這個傳說異曲同工。故事說,唐朝時,女皇武則天幸臨魯山察看窯業盛況。在段店,武則天看見窯爐林立,滾滾濃煙隨風吹向北面高崗上的神廟,神像都被熏黑了,于是降旨,命人將窯爐挪到“神后”。女皇圣命難違,人們只得把花瓷官窯移到禹州一處叫神的地方。從此,神窯業日漸興旺。到了宋代,神窯在花瓷的基礎上燒出了窯變銅紅釉鈞瓷,逐漸成為名瓷,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先有段店,后有神”的說法。
據介紹,段店窯不僅盛產花瓷,早期汝瓷也源于此。據傳,宋徽宗得民間天青瓷酒器,飲酒方酣時,與臣下曰:“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送將來。”魯山文化局有關人士稱,這種天青瓷便是產于段店的民窯汝瓷。在段店古窯址撿到的青瓷,其釉色既有花瓷彩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