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里飛出小鳥來
黃艷泳的家說不上富麗堂皇,雪白的墻壁甚至使房間顯得有些單調。然而,墻壁四周擺放的一幅幅麥稈畫卻給這個略顯單調的房間平添了無數美感,并提升了整個房間的亮度。山茶花開、蝶舞花間、喜鵲鬧枝頭,猛地看去,麥稈畫中的場景似乎都是活的,每一只小動物都在動,每一朵花都在散發著幽香。盯著畫仔細看,又覺得每一只小鳥都是用絲線繡上去的,每一朵花瓣上都有清晰的紋路。
“畫上每一只鳥的羽毛,每一朵花的花瓣都是用麥稈做成的。”說起自己的作品,黃艷泳很得意。在他的書桌上,一個陶瓷筆筒中插得全是麥稈,而桌子上的塑料袋里裝的也全是已經經過加工的麥稈,包括已經被剪成鳥毛狀的麥稈。
黃艷泳說,一個手心大小的小鳥,他差不多需要用兩天的時間去完成。鳥身上的每一根羽毛,都要用剪碎的麥稈一點一點粘上去。一只鳥身上,要粘上萬根羽毛。
制作工藝包羅萬象
做麥稈畫,首先要有麥稈。普通的麥稈還不能用,能用的麥稈由于麥子產量不高,莊稼地里基本不種。為了解決材料問題,黃艷泳的岳父岳母在老家專門種植了產量不高的麥子。每到麥收季節,黃艷泳就和愛人一起到岳父岳母家,拿了鐮刀將麥子一棵棵割下,再從中挑選中通外直顏色鮮亮的。
挑好的麥稈經過藥水浸泡軟化后,再用刀子剖開,壓平,晾曬。之后根據自己需要的顏色,上顏料或用烙鐵熨燙。“熨燙的時候要充分掌握火候,火候太大會燒焦,太小顏色不地道。”一只鳥身上的羽毛顏色深淺不一,有自然的光暈。為了逼真,在熨燙麥稈的時候,就要根據火候烙出深淺不一的顏色,一旦烙壞,麥稈就要作廢。
麥稈的前期工作做好了,還要將自己需要制作的麥稈畫作品先繪出來,之后將作品進行剪裁,再貼上麥稈,將其一塊塊粘合在一起。一個簡單的麥稈畫制作,技術上吸收融合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并經歷了泡、熏、蒸、剪、裁、印、編、雕、貼等十幾道工序的技術處理,才能制作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把興趣變成職業
黃艷泳原本是安鋼的一名正式員工。1999年,工作不順心的他去濮陽舅舅家串門,當時,他的舅媽就在制作麥稈畫。閑著無聊,黃艷泳就呆在舅媽身邊看她制作,不想看著看著,黃艷泳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時候我不想工作,每到周末,就去舅媽家里學。”一學就是五年。2004年,教黃艷泳制作麥稈畫的舅媽一家人出國。不用再去濮陽學習,對麥稈畫入迷的黃艷泳就辭了工作,一個人繼續在家研究摸索。
如今,經過幾年的摸索,黃艷泳的麥稈畫已經頗具造詣。在他的影響下,妹妹和愛人也喜歡上了麥稈畫,閑暇時候,幫他做一些簡單的工序。
“別人是把興趣當作興趣來做,我現在是把興趣當成了職業。”黃艷泳說,雖然制作麥稈畫過程復雜,每一道工序必須認真謹慎,但他并不覺得煩。相反,在無數道工序中,竟能體味出無限的樂趣。□本報記者 何冠英/文 連權權/圖【原標題:變廢為寶 麥稈中的七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