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記者帶著疑問,來到市豫劇團采訪。
市豫劇團團長牛小兵開門見山:“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我們堅持‘小角度、不停步’的原則,圍繞出人、出戲、出效益這三項重要任務,抓好精品劇目的創作,把更多的好戲送給廣大群眾,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
人才是戲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著力加強人才培養,戲劇的傳承和發展才有希望,精品劇目的創作才有依托。對此,市豫劇團近年建立了一套專門的人才培養機制。專門安排練功時間,按照唱念做打各門功課的要求,組織演員認真練習基本功,并嚴格考核監督。同時,堅持以團代校,以演代訓,著力培養新人。
市豫劇團青年演員李曉告訴記者:“文化素質低,從小就學藝。我15歲就到劇團工作,以前學習業務的機會很少,唱念做打全靠師父教。今年暑期,團里專門請來了中國戲曲學院的左奇偉老師教我們發聲,還有身段練習等,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幫助,感覺收獲很大。”
按照“帶根移植”的要求,市豫劇團先后從省豫劇三團引進了優秀青年演員張家祥,從焦作市豫劇團引進了青年演員李保慶,從中國戲曲學院引進了兼導演和唱腔設計兩項技術于一身的優秀畢業生周改改。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如同清新的風,給市豫劇團的演員們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唱法、新的活力。
戲劇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劇團就是文藝工廠,只有排演出深受觀眾喜愛的好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從《女兒國》、《王屋山下》、《愚公移山》,再到《王屋山的女人》,市豫劇團在每個歷史階段有能夠在全省乃至全國叫響的代表性劇目,不僅得益于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更與不斷創新密不可分。他們不斷創新題材、推出精品的精神在《王屋山的女人》這部戲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為了讓《王屋山的女人》更有藝術性和時代感,整臺戲曲引入影視表現手法,融入現代舞蹈等表演新概念,將抽象化的舞臺表現形象化,將傳統戲曲的個人講故事模式轉變為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
市豫劇團副團長吳擁軍說:“排練精品劇目是咱們劇團的生命線,咱們要排好戲、排大戲、排群眾喜愛的戲。我們要大推、大放、大唱,給支持我們的廣大觀眾朋友們送去豐盛的精神食糧。”
有了好劇目,還要讓群眾分享。市豫劇團作為市屬文藝院團,堅持常年在外巡回演出,每年都要下鄉演出300多場,還戲于民。為了讓群眾欣賞到更加精彩的戲曲表演,劇團不僅針對群眾的欣賞習慣和興趣對獲獎劇目進行重新編排,還不斷組織編創人員排演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劇目,受到了廣大基層群眾的一致贊譽。
只有捧出名角,排出好戲,市場才能養活劇團。等政策、靠政策、要政策,只能抹殺劇團發展的生機。只有發展,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市豫劇團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突破口,成立文化公司,盤活文化資源,拓展文化服務新途徑。他們與五龍口鎮馬村聯合舉辦了梨花節,與承留鎮北勛村聯合舉辦了戲迷擂臺賽等,進行了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探索。
在談到下一步的打算時,市豫劇團團長牛小兵說:“下一步,我們還要緊緊圍繞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抓好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創新,要在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創作機制、營銷機制等各個方面深入抓好改革創新,為劇團發展培育更好的發展空間。”【原標題:濟源市豫劇團“年過花甲”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