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兒詞來源于唐代的道情道曲,明清時期流行于我國北方各地,因表演者多自擊鼓板說唱而得名。鼓兒詞由藝人獨唱獨演,唱腔樸實大方,表演灑脫自如,手、眼、身、法、步并用,有很強的藝術效果。演唱曲目除了《水滸》、《說唐》、《包公案》、《施公案》等大書,也演唱風趣、詼諧、幽默、諷刺的生活小段。其語言簡練生動,書前有套語,書后留懸念,引人入勝。
張德祥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鼓兒詞,18歲獨立登臺演出。當時是大集體時期,藝人演出需持縣文化館的演出證明。張德祥常常徒步30多里到縣里開具證明后找生產隊聯系演出,生產隊管吃管住,通常是在晚上演唱,麥場、牛屋,隨處都是演出的舞臺,報酬三五元不等。“那時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農民可愛聽了。”張德祥回憶,“每次演出都是村里男女老少全來看,不到晚上一點多散不了場。”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郭德祥忙時種地,閑時走村串巷演出。由于錢不好收,郭德祥自帶布袋,演出后挨門挨戶收糧食,然后作價賣出。后來隨著電視的普及,鼓兒詞漸漸沒了市場,郭德祥只好轉行。郭德祥清楚的記得,那是1988年8月16日,那天他將心愛的鼓和架收起來后,大哭了一場。
時間一晃過了20年。20年間,農村變化天翻地覆,郭德祥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兩個兒子已成家立業,日子富裕。但年過六旬的郭德祥卻有一塊心病割舍不下——鼓兒詞難道就此消亡了嗎?然而子女們對此不感興趣,郭德祥時常對著珍藏多年的鑼鼓家什嘆息。他從心底渴盼,鼓兒詞能夠再唱起來。
2007年5月,桐寨鋪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楊新懷找到郭德祥,動員他將鼓兒詞這一傳統的民間曲藝傳承下去。在楊主任的努力下,鎮里制定了鼓兒詞十年保護計劃和三項保障措施。鎮財政撥付1萬元扶持郭德祥重新演出,邀請市、縣曲藝專家幫助其挖掘歷史及現代作品,并在鎮文化站設立曲藝編演室,為演出提供舞臺。同時將鼓兒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逐級上報文化單位。
鎮里采取的系列措施如一縷春風,吹開了郭德祥的鼓兒詞情結。郭德祥不顧年老體弱,立即著手整理道具、詞譜。經過幾個月的準備,郭德祥帶上鼓架,在鎮文化廣場進行了鼓兒詞專場演出。郭德祥的演出在當地引起了巨大轟動,演出現場觀眾達到數千人,許多人聽得如醉如癡。
后來,郭德祥又將鄰里團結、鄉風文明、遵紀守法、計劃生育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兒改編成鼓兒詞段子,使演出的內容更加豐富。桐寨鋪鎮文化服務中心楊新懷主任又幫他聯系鎮里的說唱團、腰鼓隊等組團進行演出。每到一地,鼓兒詞都受到了群眾的熱捧,在有的村子連續演幾天都不讓走。
隨著演出的增多,郭德祥及鼓兒詞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一些愛好曲藝的年輕人慕名前來找郭德祥拜師,郭德祥是來者不拒,毫無保留地無償傳授技藝。郭德祥說,目前專業的文藝演出團體無人演唱鼓兒詞,而民間藝人也近乎絕跡,他要在有生之年進最大努力,使鼓兒詞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深入人心。
據了解,鼓兒詞已經入選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郭德祥也已收了4名弟子。他希望,鼓兒詞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品種,能越唱越響。唐河縣委宣傳部 史豐華 楊新懷【原標題:唐河:鼓兒詞又唱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