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越調常青樹——毛愛蓮

2013/5/29 9:21:51 點擊數: 【字體:


    春滿大地,花紅柳綠。
  
    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毛愛蓮剛過完80歲生日,從北京又傳來了喜訊,她已正式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得知這一消息,這位一向健談的老藝術家激動得熱淚盈眶,久久說不出話來。
  
    毛愛蓮,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舞陽縣人,曾任河南省周口楊小鳳劇團演員,興愛劇社領班,周口紅光劇團團長,許昌市越調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劇協河南分會理事,河南省五、六、七屆人大代表,許昌市政協常委,許昌市人大常委,全國勞動模范。
  
    這是一棵大樹,一棵越調劇壇上的常青之樹。
  
    現在的觀眾,尤其是一些年輕同志對毛愛蓮這個名字可能有些生疏,但是在上世紀50—80年代,毛愛蓮在中原大地上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她可能不是中國戲曲界知名度最高的藝術家,但在地方戲這個領域,她絕對是知名度最高的藝術家之一。當時她與常香玉、馬金鳳、崔蘭田、閆立品、張新芳、申鳳梅、李斯忠并稱為河南戲曲八大名家。
  
    毛愛蓮之所以能在河南乃至全國戲劇界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與她對戲曲事業尤其是越調藝術的重大貢獻是分不開的。她從藝71年來,先后主演過近200個劇目;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獨一無二、令人難忘的舞臺人物;逐漸形成了清純、俊麗、流暢、纖細的獨特藝術風格;受到包括各級政要、藝術大師、外國友人、工農大眾等各個階層、各種成分觀眾的喜愛。
  
    我們看演出,總有那么一種感覺,臺上有的是“唱戲的”,有的可稱為“演員”,而有的,就是讓你不得不贊嘆他是藝術家。毛愛蓮就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家。
  
    從一個唱戲的到一個藝術家,是一個極為艱辛的過程。前進的道路上有無數的艱難險阻需要你去拼搏,去奮斗,去攀登;也有許多稍縱即逝的機遇需要你去發現,去珍惜,去利用。也就是說,需要心血、汗水、毅力、信念,毛愛蓮這棵常青之樹的成長,亦是如此。
  
    苦難的童年是毛愛蓮取之不盡的財富。毛愛蓮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4歲喪母,7歲被賣,9歲入戲班學戲,13歲登臺演出。無論是與父親、姐姐相依為命,挖野菜,拾樹葉,挨餓受凍,還是與養母共同生活,挨打受氣,隨后進戲班,練功、跑龍套,唱紅之后,仍受惡霸流氓,兵痞官僚的欺壓、迫害,這一切都在毛愛蓮腦海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毛愛蓮童年的記憶中,除老實巴交的父親外,印象最深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她的養母毛黃氏。毛黃氏性情乖張,動輒罵人,但總體上對毛愛蓮還是不錯的。出于對自己“老有所養”的考慮,她不僅送毛愛蓮上學,后來又送她去學戲。她熱戲,但更重要的是想讓毛愛蓮學個大把式,掙了錢,她娘倆好過日子。她的目的達到了,毛黃氏后來一直由毛愛蓮供養,直至1966年為她送了終。再就是毛愛蓮最早的老師邢金奎。邢是個演青衣的,卻又高又黑,看上去很是怕人,實際上性情溫和。他看出毛愛蓮是棵好苗子,便另眼看待,盡心培養,并給她創造上臺的機會,終于使毛愛蓮很快脫穎而出,為以后的更大成功打下了基礎。苦難的童年,是壓在毛愛蓮心靈上的一塊石頭,也是她人生的財富。長期以來,不論她演戲,還是做人,都從中受益匪淺。她藝術中那些最純、最天然的東西,恰恰就是來自最底層的生活,來自對童年經歷的感悟。
  
    聰穎苦練是毛愛蓮成功的必備條件。毛愛蓮并非出身梨園世家,也沒有多深的文化底蘊。她在藝術上的成功,一靠她聰穎的天資,二靠她刻苦學習。毛愛蓮的聰明是人所共知的,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她今年雖已80歲,依然思路清晰,反應敏捷,快言快語,動作麻利,記憶力極強。搞藝術的人,必須有天賦,有悟性,否則吃不了這門飯。但光聰明不勤奮也不行,毛愛蓮在戲班學戲總是要付出比別人多的汗水。“寧可缺覺,不能缺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都是她的格言。毛愛蓮的學和練,一是多看、多記,處處做藝術上的有心人。比如演青衣,她不僅演好自己的角色,還留神其他角色的一招一式。她是去看門道,而不是去看熱鬧,有許多戲她就是在臺上看會的。二是私下用功,人前不張揚,人后勤練習。舊社會唱戲,散場很晚,早晨演員可以多睡一會兒。特別是北方的冬天,窗外積雪盈尺,屋里滴水成冰,誰也不愿早早離開被窩。可這時,毛愛蓮已經用笤帚掃出一片空地,在院子里拿頂,劈雙叉,然后到河灘上喊嗓子,在迎風口上練繞口令。毛愛蓮回憶這段藝術生活時,不勝感慨地說:“我們年輕時為生活所迫,戲演得苦,功練得苦。現在的年輕人卻不注重練功,學了幾招幾式便急于成名,殊不知只有多練、苦練,演員在舞臺上才能得心應手,熟能生巧啊!”
  
    不斷進取是毛愛蓮登上藝術高峰的強大動力。如果說,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愛蓮學戲、演戲是為了生存,為了混口飯吃的話,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唱戲的成了黨和人民的藝術工作者,下九流變成了人人尊敬的藝術家,生存無虞,衣食不愁,毛愛蓮完全可以到此止步,享樂終身。但她不是這樣的人,她對藝術的執著和對觀眾負責的態度,使她把對越調的繼承和發展當做一種事業、一種追求。特別是在越調藝術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上,更是如此。一是越調藝術向現代題材進軍。在現代戲《賣籮筐》中,毛愛蓮飾演了張大娘這個角色。從傳統戲中的小旦到現代戲中的老婆,這是一個極大的跨越。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毛愛蓮到農村體驗生活,與農民同吃同住,一起翻地鋤草。她認真觀察農村老太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有時見到老太太走路,她就跟在后邊學,和不少農村老太太交朋友,加深與她們的感情。1965年,這個戲最早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紅色娘子軍》是越調移植的京劇現代戲,她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女戰士吳瓊花的英雄形象。擅長傳統戲中閨門旦的毛愛蓮,演吳瓊花這樣性格剛強的革命女性對她來說是第一次。但她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并且獲得了成功。這同她與時俱進,刻苦鉆研表現新時代、新人物的藝術技巧是分不開的,體現了毛愛蓮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二是對傳統戲的推陳出新。1980年,毛愛蓮參加省文代會,著名作家李準對她講,有一個傳統戲叫《老趙常借閨女》,有很大的挖掘潛力,建議毛愛蓮把它整理一下,拍個電影。李準不愧是一個大家,在小說、電影、戲劇領域都有著很高的造詣。他對毛愛蓮的建議可以說獨具慧眼。他不僅看重這個戲的情節,也看中了白奶奶這個人物,更重要的是看中了毛愛蓮的巨大藝術潛能。毛愛蓮欣然接受了李準的建議,組織有關人員挖掘、改編劇本,將原本作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易名為《白奶奶醉酒》,后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并獲得“小百花”獎,成為毛愛蓮的代表作之一。毛愛蓮雖然是越調大師,但并不保守。在唱腔藝術方面,她敢于大膽創新,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為我所用。她與京劇、話劇、評劇、越劇、漢劇、黃梅戲、粵劇等戲劇界的名流廣交朋友,切磋技藝。把河南地方戲如梆子、道情、墜子等戲曲、曲藝的優點,巧妙地揉進越調唱腔,逐步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也為古老的越調劇種注入了新的活力。
  
    良好的藝德是毛愛蓮立身成業的根本。毛愛蓮既是藝術家,又是劇團的組織者。這樣雙重的身份,使她更懂得從藝的艱辛與不易。她出身民間,長期與農民和基層群眾接觸,與人民結下了濃厚的感情,受黨和政府多年教育,接觸了不少高層次的領導和藝術家,提高了覺悟,開闊了視野,這一切都使她養成了高尚的藝德。藝術界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角大紅大紫,眾星捧月,往往容易養成驕橫、任性、唯我獨尊的毛病。毛愛蓮不是這樣,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寬以待人。她視人民如衣食父母,把藝術作為終生追求;她謙遜謹慎,不事張揚,潔身自好,堂堂做人;她帶傷給群眾演戲,義演支援災區;她緊跟形勢,緊跟時代,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排演階級教育、愛國主義和現代劇目,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對群眾開展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她生活儉樸,“吃剩下的饃泡泡再吃,穿衣服也沒有別人闊”,同志們有了困難,她解囊相助。汶川大地震后,她帶頭捐款支援災區。她對藝術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白奶奶醉酒》等劇目,她演過無數遍,可謂輕車熟路,但每場演出,她從不懈怠,別的演員演出化妝,最多也就半個小時,她一般都需要4個小時,她把化妝看成是一種高雅藝術,更看成是對觀眾的一種尊重,她說她不能有一點對不住觀眾。
  
    黨和人民的關愛是毛愛蓮成功的關鍵。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愛蓮唱得再紅,也不過是一個被人看不起、被人肆意玩弄的“戲子”,受盡了反動統治階段和各種惡勢力的壓迫、欺詐和凌辱。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人,舊戲子成了藝術家,黨和政府給了毛愛蓮更多的關愛。政治上關心她的成長進步,生活上給予優厚的待遇,藝術上給了她更多的成長展示機會。她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許多重要會議,受到過毛澤東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她廣泛接觸文化藝術界的名人,包括像梅蘭芳、荀慧生、吳祖光、紅線女、袁雪芬這樣的大師,切磋技藝,交流心得。許多劇作家、評論家關注她,幫助她。組織上給她提供許多深入生活的機會,又為她配備了得力的編劇、導演、琴師和助手,使這一朵藝術奇葩愈來愈鮮亮,愈來愈成熟,愈來愈顯示出迷人的光彩。毛愛蓮藝術發展的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在60年代,一個是在80年代,都是我們黨排除“左”和“右”的路線干擾,對文藝界實施正確領導促使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繁榮的最好時期。
  
    毛愛蓮曾經說過:“一個演員能受到觀眾的認可、擁戴,那是非常幸運的。”更為幸運的是,毛愛蓮功成名就之后,又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現在她仍擁有一個強健的身體,仍然活躍在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舞臺上,金聲玉韻不減當年,與豫劇大師馬金鳳被并稱為河南劇壇的兩大奇跡。但晚年的毛愛蓮卻有兩大遺憾總是縈繞心頭。一是越調的生存、發展問題。二是毛派藝術的傳承問題。毛愛蓮雖然培養了幾個頗有成就的徒弟,但因天賦條件所致,其藝術特點都不是正宗的毛派。毛愛蓮細膩甜潤的嗓音和獨特的鼻腔共鳴有先天因素;她似說似唱的美妙意境和快速連唱多句的從容不迫,似乎也不是他人可以輕易學得來的,必須在具有一定先天條件的青少年中去細心發現、精心挑選、潛心培養才行。令毛愛蓮欣慰的是黨的十六大以后,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許昌越調和她本人相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為加強對許昌越調的保護和做好毛派藝術的傳承工作,有關單位已制定了詳盡、切實的規劃,并開始付諸實施。
  
    作為越調重要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毛愛蓮自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面對她摯愛的越調藝術,毛愛蓮表示:“我會以生命不息、從藝不止的精神繼續為光大越調藝術,振興戲曲事業貢獻微薄之力,并在有生之年努力培養越調新人,使越調藝術跟上時代的要求,人民前進的步伐。”作者:馬炎心【原標題:越調常青樹】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日報 2009-6-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