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傳統(tǒng)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越調與毛愛蓮(上)

2013/5/29 9:25:39 點擊數(shù): 【字體: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說過:想起申鳳梅和毛愛蓮就想起越調,想起越調就想起申鳳梅和毛愛蓮。這話生動地道出了申鳳梅、毛愛蓮與越調同命相連,共枯共榮的血肉關系。因為任何一個劇種都是靠這個領域中的代表人物支撐的,申鳳梅、毛愛蓮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
  
    (一)
  
    越調,因主奏樂器為“四弦”,俗稱“四股弦”,是河南比較古老的劇種。據(jù)南陽賒店的莊王廟碑記載,距今至少有300年以上的歷史。
  
    越調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古南陽是秦、鄂、川、湘等地的交通樞紐,商賈薈萃、商貿(mào)發(fā)達,直接促進了藝術的勃興。元明時期流入南陽一支“越調”,即九宮十三調中的主調之一,故名越調。二說是南陽一帶的民間歌曲,后逐漸登上舞臺。南陽古稱豫州,故名“豫調”,后人叫轉了音,逐漸念成“越調”。三說越調原為宋代中原一帶民眾演唱的一種以弦索鼓板伴奏的“宮調”曲子,形成于元明之際,越調的“越”不是地名,而是描寫音調的清越或激越的形容詞。四說越調起源于越國,越王勾踐滅吳后,他的大臣范蠡歸隱南陽,帶回了越國憂憤的復仇之聲,逐漸形成越調。還有一種說法,越調原為“月調”,是中國戲曲的四種調門“平、背、側、月”之一。月是月亮的月,后稱“月調”為“越調”。綜上所述,比較權威的《新編大戲考》介紹說:越調,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是在元明時期流行于民間弦索的基礎上受到秦腔、漢劇的影響,至明末清初形成的。其實,越調流行的范圍還要大些。據(jù)考證,清乾隆年間,越調班社開始出現(xiàn),清末時已發(fā)展到100多個。西至陜西、山西,東至安徽亳州,南至湖北襄樊均有存在。早期的越調班社都在農(nóng)村演出。20世紀初,開始進入城市,1915年鄭州、開封等地都有演出,當時的《豫言報》、《大梁日報》均有報道。1917年,越調再次轟動省城開封。
  
    越調在許昌的流行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最早禹縣衙門及車馬場組建越調班,1821年越調藝人王慶和來此搭班,成為這個班的班主和主演。1927年許昌縣人張三余、張書監(jiān)組建越調窩班,申鳳梅就是在這里開始學習的。同時襄城縣的張勛、趙小梅,長葛的劉蓮蓬等也先后來許昌組建越調班。窩班也叫“娃娃班”或“子弟班”,屬舊社會戲曲人才的教育組織。一般窩班出來的演員比較正規(guī),藝術素養(yǎng)也比較高。
  
    越調最早與其他劇種一樣,只有男演員。到20世紀中期,舞陽老越調班的女演員老桂紅(藝名)第一個走上舞臺,以后相繼又有張秀卿(大寶貝),張桂蘭、金鳳樓(二寶貝)、申鳳梅、毛愛蓮成為后起之秀。
越調分南北兩派。南派的中心在南陽、老河口一帶,特點是弦低男演員多,主要演三國、列國戲,唱腔節(jié)奏緩慢。北派的中心在許昌一帶,特點是弦高女演員多,主要演公子小姐戲和生活戲。女演員嘴巧,擅長唱大板戲,一開口就是幾十、上百句,觀眾歡迎,發(fā)展較快。毛愛蓮、申鳳梅均屬北派演員。
  
    進入20世紀30年代,由于日本侵華和災荒頻繁,越調的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許多社班解散,藝人四處流浪。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后,在解放軍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一批越調劇團相繼成立。如以申鳳梅為首的漯河越調劇團,以張秀卿為首的淮陽專署民友劇團,以張桂蘭為首的大眾越調劇團,以毛愛蓮為首的周口紅光越調劇團等。1956年,越調正式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大會。1959年全省在許昌舉行了越調會演。1960年,毛愛蓮赴京匯報演出《無佞府》、《掉印》,1963年申鳳梅晉京演出《收姜維》、《李天保吊孝》、《諸葛亮吊孝》等,1965年許昌越調劇團參加中南現(xiàn)代戲會演,演出了《賣籮筐》、《扒瓜園》、《斗書場》,同年又晉京匯報演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撥亂反正,全省越調恢復專業(yè)團體11個。1982年申鳳梅率周口越調劇團再次赴京演出《明鏡記》,譽滿京華。申鳳梅、毛愛蓮分別主演的越調《李天保娶親》、《諸葛亮吊孝》、《智收姜維》、《賣籮筐》、《扒瓜園》、《斗書場》、《白奶奶醉酒》先后被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越調成為全國聞名的優(yōu)秀劇種。
  
    (二)
  
    毛愛蓮,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河南省周口紅光越調劇團團長、許昌地區(qū)越調劇團副團長、許昌市越調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劇協(xié)河南分會理事,河南省五屆、六屆、七屆人大代表,許昌市政協(xié)常委、許昌市人大常委,全國勞動模范、中共黨員。
  
    毛愛蓮1930年3月出生在舞陽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原名楊舍兒。她4歲喪母,7歲被賣到漯河隨養(yǎng)母毛黃氏生活,改名毛愛蓮。毛黃氏喜歡越調,也希望養(yǎng)女將來有一技之長能養(yǎng)活自己,便在毛愛蓮9歲時托人將她送到“文鳳班”學戲。“文鳳班”的領班楊小鳳是許昌縣五女店人,出身梨園世家,是當時較有名氣的越調旦角演員。她17歲時在漯河與丈夫盛文英創(chuàng)辦“文鳳班”。
  
    在“文鳳班”里,毛愛蓮拜師邢金奎,起藝名毛小愛。邢金奎擅演閨門旦,教學生十分用心。毛愛蓮天姿聰慧,勤學苦練,學藝3年,12歲時便能登臺演出,且小有名氣。13歲那年,毛黃氏看毛愛蓮有前途,便讓她脫開“文鳳班”自立“興愛劇社”。這時期,毛愛蓮已經(jīng)在藝術上有些造詣,她主演的《抱琵琶》、《借糧》、《招風樹》、《火焚繡樓》等劇目已在漯河、駐馬店、許昌一帶非常有名。新中國成立后即1949年秋,毛愛蓮率“興愛劇社”全班人馬到周口被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周口紅光越調劇團”,1955年民間職業(yè)劇團進行登記,許昌專區(qū)所轄市縣批準了周口和襄縣一、二團三個越調劇團并頒發(fā)了演出證書。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在鄭州舉行,許昌專區(qū)從上述三個劇團抽調部分演員組團參加,毛愛蓮獲演員一等獎。1959年河南省越調會演在許昌舉行,許昌則以襄縣越調一團、二團為班底,調周口越調劇團部分演員組建了許昌專區(qū)越調劇團,毛愛蓮任副團長。這就是現(xiàn)在市越調劇團的前身。區(qū)劃調整以后的1987年,毛愛蓮還曾任許昌市越調劇團團長,直到1989年退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毛愛蓮依靠自己的天賦和超人的聰明智慧,刻苦的學習精神,博采眾長,獨樹一幟,在地方戲這個領域中,創(chuàng)造了熠熠發(fā)光的“毛派藝術”。她曾兩次率團晉京演出和代表河南參加中南會演,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獲得過多項國家級大獎和國家級榮譽稱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旦角演員”(梅蘭芳語)和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如今她已79歲高齡,但身體健康,反應敏捷,動作麻利,依然活躍在城鄉(xiāng)戲曲舞臺和電視熒屏上。2006年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還專門為她舉辦了演出專場。
  
    衡量一個演員對藝術事業(yè)的貢獻和在戲曲史上的地位,主要有四項標準。一、是否創(chuàng)造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久演不衰的劇目;二、是否塑造了鮮活的、獨一無二的、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三、是否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唱腔藝術;四、其表演水平是否為廣大觀眾所認可。
  
    第一,毛愛蓮從藝70年來,先后演出的劇目有200多個,其中有傳統(tǒng)戲也有現(xiàn)代戲,有連臺本也有折子戲,有大型劇目也有小戲曲。在這些劇目中,有3部被拍成電影,6部被拍成電視,還出了兩盒演唱專輯。其代表劇目《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白奶奶醉酒》等更是久演不衰。
  
    第二,毛愛蓮藝術功底扎實,戲路較寬,最擅長演閨門旦和老旦。在長期的舞臺演出中,她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如洪美容、董大妮、王玉姐、佘太君、柴郡主、秦香蓮、白奶奶、吳瓊花、沙奶奶、張大娘等。這些角色分屬青衣、花旦、彩旦、帥旦、閨門旦等不同行當,又有古代、現(xiàn)代和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巾幗英雄、革命戰(zhàn)士、下層婦女等不同時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區(qū)別,但都給觀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最突出的是白奶奶這個人物的塑造,其表演輕松自如,詼諧幽默,唱念做俱佳,從外在到內(nèi)心的刻畫渾然一體,真正達到了鮮活、獨一無二、令人難忘,成為中國戲曲舞臺上的“這一個”。
  
    第三,是唱腔藝術。毛愛蓮的聲腔細膩而清脆,吐字清晰而準確,似說似唱,悅耳動聽。她那具有獨特風味的嗓音,唱起來雖然不高,卻清新幽雅,耐人尋味,尤其是鼻腔共鳴的運用,更具獨到之處。關于她的唱腔特色,有人概括為四個詞:清純、俊麗、流暢、纖細;也有人歸納為六個字:甜、純、清、巧、情、快。是深受觀眾喜愛、同行認可和專家肯定的獨有的“毛派唱腔”。
  
    第四,是廣大觀眾認可。在毛愛蓮70年的藝術生涯中,經(jīng)歷了不同的時代,演出足跡遍布全國,所到之處,觀眾如潮,一票難求。有時一出戲在一地可連演一兩個月,場場爆滿,有時不得不由警察出面維持秩序。無論各級領導,藝術大師,外國友人,還是工農(nóng)大眾,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無不為她俊俏靚麗的扮相、揮灑自如的表演,行云流水的聲腔所傾倒。甚至在老百姓中間長期流傳著這樣的話:“看看毛愛蓮,多活好幾年”,“寧肯仨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看看毛愛蓮,勝似過個年”。上世紀40年代末,在省城開封演出就引起轟動,被譽為“越調皇后”。
  
    久流不衰的代表劇目,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獨樹一幟的絕妙唱腔,眾多長久的觀眾群體,奠定了毛愛蓮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堅實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享譽全國的、當之無愧的越調表演藝術家。作者:馬炎心【原標題:越調與毛愛蓮(上)】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日報 2008-2-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