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周口市川匯區關帝廟里,伴隨著委婉清雅、喜慶活潑的民族吹奏音樂,彩旗開道,“扛箱”、“樓子”緊隨。這是當地群眾在演出周口地區廣為流傳的“八音樓子”,這也是我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的一項重大發現。
“八音樓子”是一種民間的行進式演出。它在山西“八音會”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在周口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它源于宮廷音樂,具有濃厚的古典式民族風格。所謂“八音”,即我國古代民族樂器的統稱,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而“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借用了古代“八音”的泛指,但并非確切規定或認定必須有八種樂器組成。
演出時,“八音會”往往與山西傳入的“肘閣會”自行結合:前有“扛箱”開路,中間“八音會”有彩扎“鼓樓子”領先(所以又稱“八音樓子”),肘閣斷后表演。
據悉“八音樓子”樂隊里共40多個人,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很多年輕人都已不再喜歡這種演出,更不愿參加演出。川匯區文化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在挖掘原始內容的基礎上培養新的人才,實現隊伍傳承。□晚報記者 楊宜錦/文 通訊員 倪珉子/圖【原標題:周口“八音樓子”后繼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