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道情眾口贊,悅耳動聽似蜜甜,為有名旦劉粉霞,無愧天下第一團。”戲迷趙竹亭的贈言,不僅把天下唯一的周口太康道情劇團的地位擺了出來,也把其名旦劉粉霞推到了觀眾面前。在2007年度的《叱咤中原——河南戲劇演員排行榜》中,劉粉霞榮獲“最佳風尚獎”。
戲愿:從小就對戲曲這一行開竅
劉粉霞,1972年生于周口太康一個農民家庭。年幼時,劉粉霞便受喜歡戲劇的父親的影響,早早迷上了這一行。那時,在劉粉霞所居住的鎮上有一個劇院,先是父親帶著她去,后來劉粉霞干脆自己跑去看,而且幾乎每場都去,不但聽戲,還喜歡跑到后臺看演員化妝。那時,即使是她們家的收音機里,經常傳出的也是經典的戲曲。小小年紀的劉粉霞簡直成了戲癡,一心想走戲曲這條路。一開始,父母受那些老思想、老觀念的影響,不想讓女兒去學戲,但終究沒有拗過劉粉霞。16歲那年,劉粉霞終于如愿進入太康道情劇團自辦的戲校。經過兩年的學習后,劉粉霞于18歲開始走上夢寐以求的舞臺,并很快擔任主要角色,實現了自己當演員的夢想。后來,一位戲曲界人士曾評價她:“不管是唱腔還是動作,劉粉霞總是一指點就過,天生一副當演員的料。”劉粉霞自己也說“從小就對戲曲這一行開竅”。
戲癡:第一副嗓子獻給了道情
年紀輕輕的劉粉霞初入劇團,她俊麗的扮相,甜美的唱腔,很快便得到了劇團領導的重視。劉粉霞時刻注意加強自身的功底,不但經常自己練功,并特別注意跟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著名道情戲演員蔡清芝主演的《前進路上》、朱錫梅主演的《王金豆借糧》等都演變成了劉粉霞的拿手好戲。作為劇團主力,劉粉霞曾幾次進京演出,受到國家文化部及一些專家的很高贊譽。
然而,由于長期在農村演出,衛生條件達不到,劉粉霞的嗓子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一邊是聲帶小結,一邊是息肉。有一段時間,劉粉霞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醫院打吊針。為了嗓子,劉粉霞自己都記不清吃了多少藥,打了多少針。直到2006年手術后,才結束了這段惡夢般的生活。手術后,雖然嗓子傷了元氣,但劉粉霞卻仍然是劇團的頂梁柱。這是由道情劇團自身的原因決定的,由于道情劇團主力比較少,老一茬藝術家已經退休,而年輕的一代還沒有上來,劉粉霞不得不帶病堅持。幸運的是,劉粉霞夫婦都在道情劇團,丈夫趙勇信是劇團樂隊的骨干力量,不管走到哪兒,彼此之間互相有個照應,可謂是夫唱婦隨。
戲情:化不開的道情情結
20年的從藝經歷,劉粉霞說自己對豫劇也是情有獨鐘。至到現在,她還想拜小皇后豫劇團王紅麗為師。但她并不后悔自己選擇了道情。
說起道情,劉粉霞對它充滿了感情。令她記憶猶新的經常是這樣一些場景:由于太累,一下戲臺身子一歪就睡著了;冬天去外面演出太冷,有些演員凍得只好把腳放在自己懷里取暖……但辛苦歸辛苦,看到一些戲迷為了看演出去搶位,以至于連飯都顧不得吃,劉粉霞始終對道情充滿了信心。
提起自己的團長張天印,劉粉霞也是一臉感激。在戲曲市場不景氣的前提下,太康道情劇團在張天印團長的帶領下,不但每年都要堅持排新戲,在當地還被譽為“金獎專業戶”。1992年,《王金豆借糧》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八大獎項,劇團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1年,《富裕之后》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中,太康道情劇團憑借一部《戀歌》摘得桂冠……與此同時,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被譽為“天下第一團”稱號的太康道情屬全國稀有劇種,已被國務院定為首批非質物文化遺產。說起這些,劉粉霞如數家珍,比自己榮獲金獎還興奮。
戲緣:再苦再難也不愿離開戲臺
“寧叫面發酸,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班”,“任憑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戲”,在豫東和皖北等地區,太康道情曾以獨具特色的魅力征服了千萬觀眾,太康縣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一個道情專業劇團——太康縣道情劇團,太康也因此被譽為“道情之鄉”。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地方小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臨著演出市場萎縮、經濟困難的問題。
據悉,一批茁壯成長起來的道情新秀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有的去鄭州唱戲劇茶座,有的已外出打工。劉粉霞卻始終放不下自己喜愛的道情,也因此虧欠了兒子和家庭:做為母親,由于長期忙于戲曲事業,“媽媽”這兩個字對孩子已經有些陌生;對于家庭,由于每年春節前后是劇團外出演戲最頻繁的時候,做為劇團主力的劉粉霞,已經連續幾年沒有在家過個安穩年。劉粉霞說,她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擴大道情的影響。【原標題:“道情之花”劉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