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2)
2013/8/6 14:39: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給他們。而在舞臺表演方面,臺灣演員也將自己的一技之長毫無保留地介紹給三門峽的演員。
6月4日,兩地演員同臺演出《三娘教子》。三門峽市豫劇團共有11名演員參與,其中主要演員3名、樂器伴奏人員8名。當天上午,兩地演員在高雄劇場進行彩排。晚上正式演出時,他們本著攜手合作的精神,相互兼容,取長補短,使整部戲曲演得幾乎天衣無縫,受到觀眾的高度稱贊。由于這是兩岸戲劇界首次同臺演出一場大戲,也引起了當地媒體的高度關注,許多記者紛紛前來采訪報道。演出結束后,兩地演員被熱情的觀眾和戲迷擋住,要求簽名和合影。而兩地演員也紛紛合影留念,有的還互贈紀念品。
三門峽市豫劇團赴臺的最后一場演出被安排在6月5日下午,劇目仍是《虢都遺恨》。演出之前,陪同文化部領導訪問臺灣的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專程到高雄市看望了劇團的全體同志,并作出動員講話,要求大家認認真真地演好每一個角色,把最好的戲奉獻給臺灣觀眾。晚上,離演出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就坐滿了劇院。演出開始了,第一個演員剛出場就得到了臺下觀眾的熱烈掌聲。演員們在感動中,把握好每一個細節,唱好每一句唱詞,在陣陣的掌聲中,完成了整部劇的演出。記者看到,演員退場時,不僅有臺灣觀眾在抹眼淚,還有一些觀眾靜靜地坐在那兒,似乎在回味剛才的劇情,久久不肯離去。一位來自嘉義縣的戲迷說:“我從昨天就來到了高雄,住在五福路的旅館里,就是等著看這臺戲。演得真好,這是我幾十年來看得最過癮的一場豫劇。”
從臺灣北部到南部,6場演出中,共有5000余名觀眾欣賞了河南豫劇,使河南豫劇在臺灣得到廣泛的認同。
臺灣豫劇發展理念值得借鑒
三門峽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不僅僅只是演職人員之間的技藝交流,更重要的是兩岸藝術家們對豫劇的未來進行交流。臺灣的經濟發展起步較早,人們的價值觀轉變也較快。臺灣豫劇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曾經也走過了一段艱難的道路。臺灣豫劇界泰斗張岫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上世紀70年代之前,臺灣的豫劇基本上停留在小型演出或是豫劇唱段上,沒有能力演出整部大戲,原因很簡單,就是后繼乏人。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注意選拔培養豫劇苗子,如今臺灣的豫劇皇后王海玲便是她親手培養出來的。經過一番努力,臺灣的豫劇團隊不斷擴大,形成了可以排演大戲的陣容。從此,他們開始編排部分傳統戲曲中。迄今為止,臺灣豫劇團已經排演了《包公誤》、《三打陶三春》、《劉姥姥》、《大腳皇后》、《錢要搬家啦?》等50多部傳統戲和現代戲。張老今年雖然已是88歲的高齡,但她精神矍鑠,走起路來比年輕人還快。采訪中,她給我練了一下腰,居然還像年少時一樣,將頭彎到了腳面上。她說:“戲劇人永遠年輕,是戲劇讓我長壽。”
在傳統文化藝術與新新人類的文化觀念相沖突的今天,如何能找到一個突破口呢?客觀地說,臺灣豫劇界做得比我們要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他們始終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不能丟,而且也要與經濟同步發展。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韋國泰告訴記者,他們發展豫劇的理念是要從娃娃抓起,使孩子們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也就是先讓孩子們接受,才能談如何傳承。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豫劇團結合臺灣當局在校園里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的機會,派出豫劇演藝人員走進學校,直接給學生們上豫劇課。
臺灣的小學生每個月都要上一堂豫劇課,從豫劇的起源、劇種特點、曲調定位到生、旦、凈、丑在豫劇中的作用等,內容十分廣泛。此外,臺灣豫劇團還經常到各個學校巡回演出,讓學生結合理論實際,對豫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孩子們從小就對豫劇產生認知了。對于那些有戲劇天賦的少年,有意培養他們成為豫劇人才,選拔他們進入劇團。
《三娘教子》中飾演“三娘”的謝文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今年29歲,是小時候在學校聽了王海玲老師講課,并觀看了好幾場大戲后才決定參加劇團的。在學校,同學們對豫劇都很了解,從最初覺得豫劇很好玩到知道豫劇是一門藝術,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如今,她已成為王海玲最得意的門生之一,成為臺灣豫劇界的佼佼者。
臺灣豫劇發展的另一個理念,就是將傳統劇目與現代社會緊緊結合在一起,使戲劇與時代同步。《王月英鬧殿》中的王月英在“吃席”一折中,發生了一連串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其對話本身就幽默、滑稽,加上飾演王月英的青年演員張瑄庭借用現代語言,使戲劇中的對白更加詼諧,常常引得滿堂喝彩。張瑄庭在兩岸豫劇團聯合演出的《三娘教子》中飾演大娘張氏,在對白中使用了一些網絡詞匯,詼諧地稱二娘為“二奶”,對抬轎人說“你們要遵守交通秩序”等,令臺下的觀眾樂不可支。她告訴記者,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平時的生活語言也在不停地發展,戲劇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老抱著幾百年前的那一套不放,而要利用劇情將一些新名詞加進去,這樣可以讓青年觀眾接受,與觀眾拉近距離。她說,她原來是學京劇的,后來轉行學豫劇,因為她最喜歡豫劇。
采訪中,王海玲得意地說:“瑄庭是我最愛的弟子之一,她在把握角色上拿得準、演得活,所以我就把王月英這個角色薪傳給她了。”
近年來,臺灣豫劇團還編排了許多新故事和兒童豫劇,尤其對兒童豫劇的排練十分重視。他們將生活中的兒童故事編排成豫劇,然后結合教學課進行演出,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臺灣豫劇團團長蘇桂枝說,20多年來,他們共排練了10多部兒童豫劇,每部戲都在全臺灣演出過。正因如此,有人總結說,臺灣的豫劇是戲劇生活化、生活戲劇化……
三門峽市豫劇團的臺灣之行,不但大獲成功,還得到了許多啟發。在返回途中,劇團許多人表示,今后要把握傳統精神,更新戲劇觀念,以開放的姿態消化從臺灣學來的市場意識,排練出更多更好的劇目奉獻給家鄉父老。作者:孟國棟【原標題:走進臺灣看豫劇——市豫劇團赴臺交流演出活動散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三門峽日報 2011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