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一由于演奏嗩吶技藝精湛,每年春節在嗩吶大賽中多次榮獲縣委宣傳部一等獎,累計榮獲市、縣榮譽12項。因此,河南省人事廳、平頂山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授予張振一民間藝術師稱號。2008年平頂山首屆民間藝術節大賽,張振一獨奏“洼洼地里好莊稼”榮獲二等獎。2010年平頂山市國土資源局主辦的十個縣(市、區)春節文藝匯演,張振一獨奏《百鳥朝鳳》、《喜洋洋》節目榮獲全市一等獎。
張振一演奏嗩吶,堅持為和諧社會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始終保持正面宣傳。歌頌光明、歌頌先進、歌頌正義,從不演奏黑、惡、黃、邪、丑、毒等灰色節目。
張振一堅持發揮五大特點:一是穩,即不跑弦、不掉板、不浮躁。二是準,即對樂譜中的“1234567”和“高低快慢強中弱”音質音量音符,吹奏準確。三是清,即吐字清晰,音質明亮,優美動聽。四是豐,即內涵豐富、傳統現代、歌曲、戲曲、西洋樂器、百花齊放,品種齊全,音調創新。五是活,即演奏技術形象逼真、聲情并茂、活靈活現、引人入勝、捧腹大笑。
在服務方向上,張振一常年堅持六個面向:
一是面向偉人領袖,演奏紅歌。每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誕辰,張振一隨同戲迷演唱隊,主動到寶豐縣有名的民間紅色收藏家孫江老人的紀念館里,面向2.3米高的毛主席漢白玉雕像演奏《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紅色歌曲,從而激發參加紀念活動的人們更加懷念毛主席的豐功偉績。
二是面向革命先烈,演奏哀曲。每年清明節掃墓時期,張振一主動為前去瞻仰烈士陵墓的人們演奏哀樂。從而使瞻仰者沉痛哀思為解放寶豐犧牲的156位革命烈士,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是面向軍烈家屬(含五保老人)慰問演奏喜劇喜歌。近幾年來,每年春節期間,張振一隨同烈士陵園附近的石灰窯村、高莊、柳莊、王鐵莊等10余個村民小區(村委會),為軍烈家屬(含五保戶)掛匾送禮,慰問演奏百余場次,使當地廣大干群受到了擁軍優屬、敬老愛老、光榮傳統教育。
四是面向老年群體,演奏傳統現代戲曲。去年以來,張振一配合戲迷演唱隊,先后到部分離退休干部及山村老支書家里,演奏《抬花轎》、《朝陽溝》選段等10余場,歡快流暢的豫劇節目,場場爆滿,引起數十名老同志捧腹大笑,掌聲不斷。此外,他還不斷到肖旗、鬧店、周莊等鄉鎮敬老院里,為五保老人獨奏《好人一生平安》、《學習雷鋒好榜樣》等優秀歌曲,使觀看的百余名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五是面向喜事慶典,演奏吉祥歡樂戲曲。為老人生日祝壽,操辦兒女婚事,子女考入大學,門店開業慶賀,他都應邀前去演奏《喜洋洋》、《吉祥如意》、《恭喜發財》等富有濃厚興趣,快樂吉祥的節目。
六是面向山區農民,演奏傳統現代喜劇。近幾年來,每到夏季,張振一不斷隨同戲迷演唱隊,奔走100多公里,到魯山縣西部風景區的木扎嶺、畫眉谷及熊背鄉的魏園村,為山區農民及游人義務演奏《朝陽溝》、《小二黑結婚》等精彩節目。
張振一為了戲曲嗩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充分發揮他和老伴兒原在寶豐豫劇團專業優勢,近幾年來,連辦四期豫劇嗩吶培訓班,培訓學員百余人。戲曲學員學會了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等舞臺藝術的基本功。嗩吶學員學會了樂理知識,識譜開譜,彈拉吹奏,運用自如。如今張振一培養的學員遍布平頂山市的魯、寶、郟、葉等廣大城鄉地區,現已扎根、生芽、開花、結果。特別是張振一對他的第三代人,兩個孫子精心培養。大孫子張鴻起,從小跟著爺爺學奏西洋樂器,用薩克斯能吹《梁祝》、《北國之春》等名曲20余首,現在是武漢大學的學生。二孫子張崇倍,從小跟著爺爺學拉二胡,現年11歲,在寶豐四小上六年級,文化課全年級名列前茅,放學后跟著爺爺學奏嗩吶,已學會《北風吹》、《喜洋洋》、《我愛北京天安門》等30余首名曲。(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原標題:寶豐“嗩吶王”奏響和諧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