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豫西調早年男旦
2014/7/25 14:49: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豫劇豫西調早年的男旦演員不少,其中名聲最大的當屬燕長庚(亦名燕小庚)、翟彥生(亦名翟彥身)及慕水旺了。
燕長庚(1895——1981)原籍河南密縣超化趙家圪臺人。幼年喪父,后隨母遷至密縣平陌鄉。11歲入河南登封界頭韓老五科班學戲,工青衣,期間受到過著名戲曲教育家楊慶華(1871——?)的調教。出科后在洛陽嶄露頭角,于1919年跟班去開封為省長母親賀壽演出,后于1925年又到開封在國民舞臺演出,因其唱腔出眾,做派規范,轟動了省城而一舉成名。隨后相繼在登封通俗班、鞏縣通津班、密縣小二班、太乙新班、蔡仙班及西安香玉劇社等搭班演出。他擅演悲劇,真假嗓結合自然得體,并善于運用鼻音,唱腔優美動聽,所以有“豫西梅蘭芳”的美譽。當年豫西調的許多名旦都曾直接或間接地得到他的傳授,所以也有人稱他是“豫西旦角的總師傅”。豫劇大師馬金鳳,早年在開封拜師管玉田、馬雙枝、司鳳英學習祥符調,1939年又輾轉來到密縣太乙新班,向燕長庚、翟彥生學習了豫西調。
他的代表劇目有《劉全進瓜》、《賣苗郎》、《抱琵琶》、《老征東》、《桃花庵》等戲。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曾和著名老藝人周海水示范演出了《清風亭》。
燕長庚早年學戲期間,在重點學習梆子的同時,還對羅戲、黃戲也很熟悉,這對他的豫劇表演大有裨益。對他的戲曲藝術特點,洛陽市戲劇家盛長柱先生作了極高評價:“他的唱腔高雅大方,四聲運用準確,韻轍純熟。當時梆子戲的調高約為: 1=A,1=C,音域在5——i之間。一般旦角的唱腔,中音區以上都使用假嗓,低音落腔時,出現真聲粗腔。而燕長庚的嗓音條件很好,真聲清脆,真假聲結合流暢自然,上下貫通,無粗細突兀之瑕。他的音色圓潤而又飽滿,吐詞清晰真切。他的表演細膩大方,能夠恰當地運用神情動作來表現人物。”早年馬金鳳大師跟他學習《老征東》(后改為《穆桂英掛帥》)時,由燕長庚教授的“聽她言來我心如焚”那段膾炙人口的豫西調唱腔,或許能體現燕長庚當年的風采。
燕長庚臺上風光無限,臺下卻為人隨和,從不擺名家架子,豫西調許多旦角演員都受過他的教益,在觀眾中有口皆碑。
另一位著名男旦翟彥生(1891——1956),偃師縣人。祖居洛陽,出生于洛陽老城區翟家(擇佳)胡同的一個富戶人家。七、八歲時父母先后病故,姐弟兩人,組排老七,十歲便投靠高崖窩班坐科學戲,工花旦。由于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十七歲便登臺擔當主演,展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華。家族視其為“下九流”,有辱家門,敗壞門庭,將他逐出,不承認為翟門之后,遂遷至偃師縣省莊,開始步入梨園自謀出路。
他天賦佳喉,嗓音甜潤清脆,表演灑脫逼真,先后在《洛陽橋》中飾演耶律含嫣,《香囊記》中飾演周鳳蓮,《玉虎墜》中飾演娟娟,《鳳儀亭》中飾演貂蟬,用一條男性的嗓音與身材,塑造了眾多鮮活的少女形象。他優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為眾多戲迷所傾倒。1926年他在開封國民舞臺演出,他在《洛陽橋》中表演“甩大辮”可謂一絕,足走燕尾,雙肩平穩,裙不擺縫,行走如云,被開封戲迷譽為“水上漂”。
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在豫西及黃河以北的溫縣、孟縣、沁陽等地演出是當然的“頭牌”演員,場場爆滿。每到精彩之處,臺下觀眾便投擲銀元,拋彩鳴炮,為他的演出極力喝彩。當時流行一句俗諺:“聽見彥生喊,吃飯扔了碗。”可見戲迷對他的喜愛。 抗戰前后,他還在漢中、寶雞、西安等地與常香玉同臺演出《西廂記》(飾崔夫人)、《大祭樁》(飾黃桂英的婆母)。當時的青年演員崔蘭田、馬金鳳、毛蘭花、馬元鳳、車蘭玉等常求教于他。 建國后,他在偃師城關戲院擔當主演,后返回洛陽市加入慕水旺創建的“景藝劇社”。1952年帶著兒子(翟自然,板胡琴師)、女兒(翟愛云,著名花旦,1928——2002)及女婿(劉西歧,須生)加盟孟津老城“新藝劇團”(孟津縣豫劇團前身)。暮年他雙鬢白發,滿臉皺紋,但經過一番精心的化妝后,以耶律含嫣的形象亮相舞臺,少女的風姿依然猶存,表演不減當年,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前面介紹了一位工青衣,一位工花旦,兩位藝術風格有較大差異的男旦著名演員,下面提到的慕水旺是一位集演員、領班兼導演于一身的戲曲家。
慕水旺(1918——1990年)河南密縣王村人。他本姓胡,五歲時過繼給慕姓親戚為子,遂改姓慕。八歲在登封大金店學戲,工青衣、花旦,依靠他的戲曲天賦,18歲就當上了班主,后搭鞏縣五省會班、密縣太乙班,在洛陽周邊縣鎮演出,曾與豫劇名家王同秀、韓小丹、馬金鳳同臺演出。先后在《陰陽河擔水》、《拂手橘》、《虹橋關》、《玉虎墜》、《小雙魚過河》中擔當主角,在《洪月娥背刀》中以武旦行當扮演了洪月娥,刀出手十分干凈利落。他1947年秋帶領密縣“大乙班”到洛陽,改名成立了“景藝劇社”,自任社長。主要演員有楊素真、楊美蓉、楊鳳仙、楊桂英、楊愛玲等楊家班底及翟彥生、翟愛云父女、劉九來、李門搭、賈秋花等人,常演劇目有《玉虎墜》、《洛陽橋》、《刀劈楊凡》、《姚剛征南》等戲。因其陣容強大、行當齊全、演出精良,而大受歡迎。1949年洛陽解放后更名為“五月劇社”,同年8月與湯蘭香、趙錫銘夫婦帶領的戲班子(冠英劇團)合并,使演出陣容更加強大,為配合政治宣傳,上演了《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時裝戲,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1951年王二順、馬元鳳夫婦又正式加入“五月劇社”,使演出陣容空前強大,1953年被河南省定為重點劇團,“五月劇社”再次更名為“五月劇團”。此后幾年閻立品、徐鳳云也相繼來洛加入劇團,于1956年正式被編為洛陽市豫劇二團。
慕水旺在坐科學戲時就十分刻苦,花旦的“蓮花步”要求臺步又碎小而且快,雙手擺動不能過肘,他為了練好這種步法,常常在頭上放一碗水,咯吱窩里夾住兩個雞蛋,手里掂著兩條小手絹,一跑起來就練半天。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練就了一身絕活,在《洛陽橋》、《陰陽河擔水》這些花旦戲中,輕盈的臺步,優美的唱腔,細膩的做派,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喝彩,也得到了“水上漂”的雅號。慕水旺不僅戲唱得好,而且具有組織才干,從“景藝劇社”到豫劇二團,他先后擔任班主、社長、團長等職務。并能作導演,他先后執導了《陳三兩》、《情探》、《小二黑結婚》、《魚腹山》等數十部戲。在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匯演上,他和許欣共同執導《張飛滾鼓》(王二順主演,獲得演員一等獎)而獲得了導演二等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戲劇網(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