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遺失在民間的音樂洛陽“硪工號子”再獲殊榮

2014/7/29 16:29:04 點擊數: 【字體:

遺失在民間的音樂洛陽“硪工號子”再獲殊榮
 
采風老硪工 
  
    繼2009年洛陽硪工號子成功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洛陽國家高級攝影師洛陽美景的攝影作品《洛陽硪工號子》,也榮獲由中國數碼攝影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家協會、798攝影網、中國攝影網共同舉辦的第三屆“金鶴獎”全國數碼攝影大賽民俗類銅獎。
  
    這幅攝影作品創作于2004年9月18日。作品面世后,引起社會各界對硪工號子的關注,從而作為申報資料助推洛陽硪工號子成功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作者因而當年獲得國家勞動部頒發的國家高級攝影師證書。
  
    尋找老硪工。當時作者正在北京攝影學院進修,周末去吉利區的黃河灘采風。適逢洛陽市吉利區文化館老師張文霞在尋找老硪工,就義務參與“整理和保護硪工號子這一民間文化遺產”的攝影創作活動。
  
    “硪”,在漢語字典中讀作“wò”,指的是砸地基或打樁等用的一種工具(四周系著繩子的圓形石頭或鐵餅),而在吉利區當地群眾的口中,這個字通常被讀作“é”。
  
    因為年代久遠,大多數老硪工都已辭世,這批老硪工是白道河水庫和柴河水庫的建設者。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硪工仍健在的只有8位,且均在六七十歲以上,其中當過號頭的只有三四位。考慮到年代久遠,已經近五十年沒唱過號子、沒打過石硪了,老硪工們需要重新回憶和演練,又通過多方打聽,在吉利區柴河村找到了一塊當年留下的石硪。
  
    在南陳村南陳商店,作者見到了72歲的張慶恒老人。張慶恒老人正和外孫女張培聊天。身邊就放著一個廢棄的石硪。據張慶恒老人介紹,常用的硪有石質的和鐵質的。1952年興修白道河水庫和柴河水庫時,為使水庫壩基結實,需要用石硪將土擊實打平。上一層土打一層,一直打到要求的高度為止。張慶恒老人說:“年輕人現在都不知道什么是打硪了,其實打硪就是把松軟的土壓實,是打夯的一種。”
  
    老硪工們的激情歲月舟橋部隊一連為活躍文化生活,從吉利區南陳村柴河張孬家借用了一盤石硪供部隊演練。作者跟隨老硪工在舟橋部隊營區找到了這盤石硪。這是吉利區當時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盤石硪,重43公斤,上下兩端分別為直徑33厘米和35厘米的硪蓋,中間是高22厘米、直徑大約28厘米的圓柱。在黃河灘,僅剩的張慶恒、張慶勝、張同升、張慶豐、張繼武、張慶工、張慶良、張慶江、張全芳、張世中、張慶道、王藍等老硪工回憶當年在黃河灘邊筑水壩的情景。當年的棒小伙如今已白發蒼蒼,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這群勞動英雄們卻很樂意再提當年的光輝歲月。
  
    打硪可是一門大學問,打的時候,先在石硪中間的圓柱上綁上鐵鏈,鐵鏈上掛8到16根長3米左右的“辮子”(一端有鉤子的麻繩),每人手里抓一條辮子,鐵鏈不能綁得太緊,否則不能上下移動;也不能太松,否則石硪容易脫落……
  
    張慶恒是當年的號頭,2004年已經72歲,但看著仍紅光滿面、精神飽滿。張慶恒說,1952年修白道河水庫,為期一年多。動用了2000多人,男勞力打硪,婦女們用小推車運土。張慶恒露出自豪的表情:“不過,打硪可不是隨便個人都能干的。首先要在20歲左右青壯年里選,只有肯賣力的人才能被選去學打硪”。他拍拍身邊的另一位老人道,“慶迥和我是最先選上的,長的壯,有的是力氣,不久我倆表現好就成了號頭,指揮大家。2000多人集體勞動,搶著,賽著看誰干的多、干的好。那場面,那熱火勁兒,嘿!我這輩子沒見過第二次。”
  
    “是啊,”張慶迥接著說,“慶恒老兄,記不記得咱那組16個兄弟,親的跟一家子似的。三個號頭,邊干邊喊,你累了,我喊,我嗓子啞了,另一個接上。你兒子出生你都沒空回去,拖人捎信回家說給兒子起個小名叫‘硪’”
  
    “就是,就是。那時候真把命都拼上了,還心甘情愿,樂意的很。咱們那組獲得的小紅旗,我保存了幾十年都沒舍得扔。幾十盤石硪,擺在一起,號頭一聲令下,大家都忙起來。號子聲一浪高過一浪。咱們這組經常是被學習的榜樣呢”。年齡最小的張世忠當時只有19歲,“打的快打的好,硪上掛紅,大家都覺得光榮。第一名還能得紅旗。往往到最后賽勞動變成了賽號子。氣氛熱烈的近乎瘋狂。也有些老人帶著孩子來看打硪的,看的人越多,我們打著越有勁。”
  
    張成義感慨地說:“手不停,嘴不閑,是硪工們的特點。為研究打硪的全套打法,我可真費了不少腦筋,打迎水坡、打墻角、打扇形,想著學會能用一輩子。誰知變化這么快。”
  
    “能不快嗎,50年代初,糧食稀缺,只有硪工能一頓吃二斤四兩干面,9個饅頭。記不記得鄰村的一個小伙子好不容易當上硪工,看到白面饅頭,一頓吃了12個,被撐的難受,咱們把他扔到水里,讓他活動一下好受點,誰知他是個‘旱鴨子’差點淹死。”張慶恒說完笑了起來。
  
    時至中午,幾個老人的影子被拉的老長。他們仍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著當年打硪的情景。最后,他們竟童心大起,非要排練一下不可。
  
    黃河岸邊的絕唱。硪工號子是一領眾和式的歌唱形式,領號的叫“號頭”。張慶恒是有名的“號頭”,他說:“硪打得好,和指揮分不開。根據調子的節奏,動作要快就快要慢就慢,不過這要看號頭的本事了。硪工號子就起這個作用,協調動作,鼓舞士氣。
  
    剛開始打硪,號頭一個人慢慢唱起來,大家也慢慢回應,表示各就各位,是勞動前的熱身運動。一般這時候用的調子是大滑號。接下來號頭要及時改號(變換節奏),由慢到快,讓大家緊張起來,勞動強度也逐漸加大。這時用蕩三號,如“一女賢良數孟姜,二郎擔山趕太陽。三人哭活紫金樹”……
  
    干到高潮時,要用板號,唱得最有勁兒了。有時候大伙干得熱火朝天,還可以在板號里加入花號,花號是即興發揮的號子,見人唱人,見物唱物。有的是鼓勵大伙的,有的是夸贊別人的,還有的是善意地諷刺其他落后組的。“王京花真是兇,拉起車來一溜風。一晌能拉幾十車,又有名來又有功。”張慶恒懷念起當年工地上的模范王京花了,就隨口唱了幾句。
  
    還有毛蛋號,是收工前對不合格的地方整修時喊的一種調子,節奏最快。結束號最有意思,不管打硪時唱的是什么,最后大家都要喊一句:“有硪不打落下來!”“啪”的一聲,石硪便穩穩落地,所有硪工同時停止打硪。
  
    “一二三四五呀,金木水火土呀。天地分上下呀,日月同古今呀……”“喂嘿嘿……嘿嘿嘿呀么嘿嘿!高高山上一座樓,姐妹三人比梳頭;老大梳個盤龍須,老二梳個舞鳳樓;剩下小三沒啥梳,梳個獅子滾繡球;繡球滾到東海洋,擋住黃河不讓流。”
  
    樸實的歌詞,低沉有力的調子,在黃河灘響了起來。石硪高高揚起又重重落下。幾位老硪工沉浸在協作勞動的快樂中。
  
    是啊,有什么能比勞動帶給人們的快樂更持久呢?!
  
    硪工號子體現一種精神力量。最后,老硪工們依依不舍地告別黃河灘邊。他們看著自己曾灑下汗水的地方表情復雜,所有的往事都已沉寂,只留下一盤冰冷的石硪和幾曲蕩氣回腸的硪工號子。一盤冰冷的石硪燃燒了一代人的青春夢想。在硪工眼里,石硪不僅是一種單純的勞動工具,更是一種歷史見證,見證了他們激情似火的年輕歲月;硪工號子也不僅是一種民間歌謠,它代表著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熱情。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自有其豐功偉績。然而作為一條水利領域中的“害河”,黃河好像故意要考驗她的不畏艱辛的兒女,每每以不羈的洪水摧毀黃土地上的生命及財產。這樣黃河岸邊就有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防洪搶險的歷史,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將消失的歌謠——硪工號子。硪工號子是一種民間歌謠,是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協作的精神體現。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2013-08-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