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南陽鼓兒哼
2014/7/30 17:33: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小鼓一敲響叮咚,您穩坐書場聽我哼。開言不把別的唱,先哼個小段您聽聽……”夜幕降臨時,村里打谷場上或大槐樹下,月亮地里或煤油燈前,一演唱者叮叮咚咚一陣敲打,一場別樣的演唱伴隨著人們歡快的笑聲拉開了序曲:“說天親,天也不算親,日月穿梭催人老,帶走世上多少人。說地親,地也不算親,爭名奪利多少載,看罷新墳看舊墳……”
一段唱罷,又是幾句妙趣橫生的開場白,比如“老天爺下雨雷對雷,小兩口打架捶對捶。瞎老頭兒娶了個瞎老婆,一輩子誰也沒見過誰。”“牛皮鼓不敲它皮子厚,月牙鋼板不打它光生銹。說書人不動嘴他口發臭,唱哩不好算是娃們的舅。”“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雞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少扯幾句咱就開操了!”
一陣叮叮咚咚過后,再不緊不慢地唱起來:“小鼓一打響叮咚,各位穩坐書場聽我慢慢哼……要聽文的《西廂記》,想聽武的《楊家兵》;要聽奸的是《斬國太》,想聽忠的有《三劉鏞》。我昨晚唱的本是《XXX》還有半本沒完工,哪里斷了我哪里找,哪里爛了我哪里縫。我昨晚唱到XXX,今兒晚上我接著往下哼……”
這就是我兒時時常聽到的南陽鼓兒哼,也叫南陽大鼓戲。因其起腔及落腔都是用鼻音哼出來的,所以大家都叫它鼓兒哼。
鼓兒哼的伴奏樂器只有犁鏵兩片和小鼓。犁鏵片托在演唱者左手,用食指相隔搖動手臂上下甩動,使犁鏵片的兩端相互碰擊發出“當當”聲響,稠如雨點,清脆悅耳。在演唱前節奏放慢,演唱時,犁鏵片只輕輕撞擊,隨著唱腔而伴奏,唱夠一個段落時,犁鏵片又響亮地敲打起來;小鼓架在演唱者的面前,右手握一個小木槌,在演唱前打“鬧場”時,右手敲鼓,左手碰擊犁鏵片,真是金鼓齊鳴,氣氛熱烈。
在演唱時,鼓聲咚咚,鋼板叮叮,節奏時緊時緩。演唱者模仿各種人物的語氣、聲調和自然聲響。唱一陣兒,說一陣兒,說像唱,唱像說,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聲調將一個個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精彩之處妙語連珠,既押韻又生動,讓人拍案叫絕,擊掌叫好。而且,不少高超的演唱者對演唱的內容也把握得很好。每當正義的一方獲勝、故事進入高潮時,他便慷慨激昂、手舞足蹈,鼓聲急驟如珠落玉盤;遇有壞人得勢、好人遭難時,他則悲痛唏噓、哽咽連連,鼓聲亦由強而弱,由弱而息。聽者隨著故事的跌宕起伏、說書人的喜怒哀樂而一同進入角色,或肝腸寸斷、熱淚盈眶,或喜笑顏開,眉飛色舞。
演唱曲目大多是傳統曲目,長篇大書可演唱幾場到幾十場,如《包公案》、《施公案》、《楊家將》、《呼家將》、《大八義》、《小八義》等,也有現代曲目《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等;短篇,大多是長篇大書中的選節,或取材于民間故事和社會生活等,如《拉荊笆》、《十字坡》、《桃園結義》、《羅成算卦》等。書帽多為趣味性很強的小段,也有歷史名詞、古代諺語以及文字游戲之類,如《十八扯》、《大實話》、《鴨子跳坑》、《顛倒歌》等。
然而,說書人往往是唱到關鍵時刻會給觀眾賣一個關子:“要知是死還是生,英雄如何逃性命,擂臺能否被打得下,唱到此處為一段,明天晚上咱再接著哼……”要是人們不愿離去,他便一直哼:“要不是您妮喊著肚子疼,我一下哼到大天明哼……”
收場了人散了,唯有藝人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和頗有韻律的鐵板兒聲,依舊在全村老少爺兒們的心中回蕩,直至伴人進入夢鄉。
一面小鼓,一副犁鏵,一人一臺戲。生旦凈末丑,唱誰裝誰,把前三皇后五帝的成敗興衰,陳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往在沒有電更沒有電影、電視,看大戲又花不起大錢的鄉村,農閑時節,隔三差五的以每家收取一二斤小麥作為報酬,請一位殘疾藝人唱幾晚鼓兒哼,總能給偏僻鄉村寂靜的夜晚增添許多歡鬧和歡樂!
鼓兒哼,我真的很懷念你!
作者:翟傳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廣電傳媒網(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