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越調:曲聲漸弱,亟待再“響”!
2014/8/11 16:10: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編者按】2006年10月,本報曾推出系列專題,對我市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籌音樂、艾莊銅器舞、大禹神話傳說、鈞瓷制作工藝、禹州中藥炮制工藝等5項遺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報道。而前不久公布的消息又證實,許昌越調、長葛葛天氏傳說、禹州藥會也成功入選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這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各自擁有怎樣的歷史和文化魅力,它們的前景如何?本報記者將再次為您一一揭開面紗。
許昌地方戲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提起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50歲以 上的中老年人更是情有獨鐘。而越調作為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在我市城鄉至今仍有一大批忠實愛好者。《收姜維》、《火焚繡樓》、《白奶奶醉酒》、《貍貓換太子》等傳統劇目唱腔優美、情節曲折,令人百聽不厭。越調名家毛愛蓮更是家喻戶曉,擁有眾多“粉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名揚全國的優秀劇種,發展至今卻掙扎于消亡的邊緣,這種處境不得不令人擔憂———
2007年2月,河南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許昌市越調劇團申報的“許昌越調”成為我市唯一入選的民間戲劇。越調究竟有什么魅力,它是如何起源的,曾經怎樣輝煌?今天又因何陷入后繼無人的窘迫境地……連日來,記者帶著這些疑問深入走訪了許昌市越調劇團及專業人士,以期從中探尋到答案。
傳說:越調源起越國民歌
坐落于市區蓮城橋東的許昌市越調劇團占地面積不大,招牌卻很醒目,寬闊的大門內外,過往的人不多,寂寞之余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3月27日上午,記者第一次走進市越調劇團,想尋找一位熟知越調歷史淵源的知情者。聽說記者要采訪越調藝術,該團的任光前導演頓時來了興致,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越調的歷史。
越調,原名四股弦,因伴奏樂器以四股弦這種樂器為主而得名,相傳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被俘吳國,丞相范蠡為鼓舞越國民眾英勇戰斗而率眾唱起一種民歌。這種民歌因是越國曲調而被稱為“越調”,后加入人物、情節、表演,成為一種戲曲劇種。越調主要流行于河南各地和湖北北部,鼎盛時陜西、山西、安徽等地也有越調班社,演出區域曾至東南沿海、內蒙古、新疆、廣東、海南等地。
越調的唱腔,早期為曲牌體系,擁有曲牌200多種,后來演變為類似梆子腔的板式變化體系。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門之說,高亢、明快、淳厚、質樸,既善于表現激昂慷慨、悲壯高歌的場面,又能抒發深沉、輕柔、哀怨的感情。越調早期的劇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后來藝人又把越調劇目分為正裝戲(本劇種的劇目)和外裝戲(學其他劇種的劇目)。
輝煌:許昌越調曾經名揚全國
許昌越調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最早由禹縣衙門及馬車場組建起了越調班。1821年,越調藝人王慶和來此搭班,成為這個班的領班和主演。1927年,許昌縣張潘鎮的張三余、張書監組建越調班,申鳳梅曾在此學藝。1939年,楊小鳳在漯河創辦“文鳳班”。同年,毛愛蓮開始在文鳳班學戲,拜師邢金奎,起藝名毛小愛。1943年,毛愛蓮成立“興愛劇社”。1949年秋,“興愛劇社”改名為“周口紅光越調劇團”。1955年,許昌專區所轄市縣批準了周口越調劇團和襄城縣一團、二團3個越調劇團并頒發演出證書。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在鄭州舉行,許昌專區從三個劇團抽調演員組團參加,毛愛蓮等獲一等獎。1959年,許昌地區以襄縣一團、二團為班底,調周口越調劇團部分演員參加,組建了許昌地區越調劇團,區劃調整后更名為許昌市越調劇團。
許昌市越調劇團以演出歷史劇為主,兼演現代戲,作品享譽全省乃至全國。上世紀50年代演出的《大保國》、《送燈》、《無佞府》等被評為優秀劇目。其中,《無佞府》“校場點兵”一場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為戲曲藝術片,開創了許昌戲曲拍電影的先河。該劇曾于1960年進京演出。1964年,許昌市越調劇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賣籮筐》、《夫妻倆》參加了河南省現代戲曲觀摩演出,并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改編拍攝成電影《山村新曲》。1965年,該團排演的《斗書場》參加了中南五省戲曲會演,受到文藝界的贊揚,并進京匯報演出。上世紀70年代排演的現代戲《出診》、《有禮有理》、《趕集》3劇目參加慶祝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并獲得好評。1981年,該團改編的《白奶奶醉酒》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并獲“小百花獎”。此外,該團排演的《喬老板的煩惱》參加了河南省第二屆戲曲大賽,獲得特別獎。1998年,該團演出的《貍貓換太子》參加了河南省第七屆戲曲大賽并獲得銀獎。2000年,該團演出的《簡帖恨》獲河南省第八屆戲曲大賽銀獎。2006年,現代戲《駕轅》還在全國映山紅戲劇大賽上奪得一等獎。
毛愛蓮:“越調皇后”開創毛派藝術
如今,談及越調必談毛愛蓮。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毛愛蓮是許昌市越調劇團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有“越調皇后”美譽的毛愛蓮已經成為我市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其開創的毛派藝術深入人心,塑造的戲曲角色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火焚繡樓》中雍容典雅、愛憎分明的“皇姨洪美榮”,《李雙喜借糧》中溫柔敦厚、忠于愛情的“董大妮”,《招風樹》中聰明伶俐、正義天真的“王玉姐”。毛愛蓮在《白奶奶醉酒》中塑造的“白奶奶”這一形象,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真正成了我國戲曲史上的“這一個”。其主演的劇目有3部被拍成了電影、6部被拍成電視劇,還出版了兩盒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研究價值和保留價值的演唱專輯。
毛愛蓮的表演俏而不潑、蘊而不澀、細而不過,通過眉目、手袖、舉止傳情,恰到好處。她的唱腔在越調閨門旦行當里獨領風騷,自成一派,主架結構就是越調的“亂彈”板式。她吐字清晰、鼻腔共鳴、韻味醇美、柔潤委婉,好似夜風吹動銀鈴響,又似山中飛泉鳴叮咚。獨樹一幟的毛派表演藝術賦予了這個劇種新的生命,使之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現年77歲的毛愛蓮年事已高,盡管已經多年不登臺演出,然而戲迷們對其的熱情依然不減。人們喜歡聽毛愛蓮唱戲,甚至有人把電話直接打到她家請求:“您在電話里給我們唱兩句吧!”很多觀眾以能親眼見見毛愛蓮為榮,“看看毛愛蓮,多活好幾年”。越調劇團下基層演出,人們總要滿懷期望地追問:“毛愛蓮來沒來?她唱不唱?”
毛愛蓮曾收過不少徒弟,但她那獨具特色的嗓音、扎實的唱功、輕快的唱速令人難以模仿。因此,“學申(鳳梅)像申”的大有人在,而“學毛(愛蓮)像毛”的卻幾乎沒有。
搶救: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越調源遠流長,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傳統的、久演不衰的劇目有300多個。
1957年,許昌舉行全省越調會演時,參賽的劇團多達16個,盛況空前,一派繁榮景象。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電影、電視等進入百姓生活,觀眾的審美情趣多樣化,越調和其他劇種一樣受到了強烈沖擊,演出場次越來越少,經濟效益越來越差,越調市場嚴重萎縮,過去那種“滿城鑼鼓萬人戲”的喜人景象一去不復返,大部分劇團相繼消亡。目前,我省能夠演出的專業越調劇團僅存2個———河南省越調劇團和許昌市越調劇團。作為越調主要傳承者之一的許昌市越調劇團,現有演職人員60余人,其中國家二級演員7人,平均年齡35歲。劇團實行體制改革后,由于編制少、經費緊缺等問題,經營舉步維艱,編、導、音、美人才匱乏,演員更是處于青黃不接的窘迫境地。如果現有這班人離開舞臺,許昌越調將面臨生死考驗。
談及近年來我市越調難以為繼的嚴峻形勢,從藝20余年、見證了越調從興到衰全過程的市越調劇團現任團長丁慧麗禁不住潸然淚下:“我們不想坐以待斃,眼睜睜地看著這樣一個優秀的劇種慘淡消亡。這幾年,我們在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不等不靠,努力想辦法在困境中求生,千方百計聯系‘臺口’,爭取演出機會;苦練基本功,提高演出質量;還與企業洽談,希望能夠吸納一部分社會資金,緩解經費不足的矛盾。但是僅靠我們一個人、兩個人的力量,真的是太微弱了……”
丁慧麗告訴記者,1993年至今,劇團沒有再解決人員編制,半數以上演職人員是臨時工,因此人員很不穩定;專業戲曲學校從1976年至今僅開辦過一期越調班,人才嚴重缺乏。由于經費緊張,劇團無力投資編排新戲和添置燈光、音響、服裝等,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劇團形勢每況愈下。
2005年,丁慧麗上任之初,市越調劇團一年只演出了80余場;2006年,全團奮力拼搏,全年演出170余場;今年,全團演職人員在農歷大年初三外出,抓住我省各地農村春季廟會這個黃金時節,三天一換場,預計將一直巡演至4月初。“只要群眾想看、愛看,能給大家帶去精神享受、能讓越調這門藝術發揚光大,再苦、再累我們都不怕!”
越調名家毛愛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對越調未卜的前途表達了深深的憂慮:“我心里很著急,許昌越調曾經進過北京中南海,我們這些演員還受過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門藝術是有傳承價值的,千萬不能丟呀!”
毛愛蓮說,在許昌越調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她與丁慧麗團長一起多次趕赴省城鄭州,“從內心希望政府部門重視起來,現在全省越調劇團只剩兩個了,再不搶救就晚了。希望越調得到長遠發展,能繼續給群眾帶去精神享受”。
傳承:走出困境任重道遠
“許昌有戲曲傳統,尤其在農村,大部分群眾對戲曲情有獨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劇團不是單純的經營單位,它還具有公益性。”市委宣傳部調研員、《越調皇后毛愛蓮》一書的作者之一馬炎心是較早對越調寄予關注的人。經過多年的研究,他認為,越調在從繁榮走向衰微的過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許昌越調而言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它只是證明了越調“是什么”、“為什么”要保護和傳承的問題,但究竟應該“怎么辦”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任務。
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馬炎心認為,我市3大戲曲劇團普遍存在經費不足、人才少、人員多的問題。就這些情況,他個人提出了這樣的設想:戲曲文化領域能否也像工業產業化那樣整合資源,將三個劇團、一個戲校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勢互補、人才合并,實行減員增效。適逢春季演出旺季,演員可以組團外出;到了演出淡季,劇團則集中力量排練新戲、培訓學員、添補設備,這樣可以集中資金、人才,形成合力,將許昌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這不僅有利于搶救和傳承越調劇種,對許昌的其他戲曲劇種來說同樣適用。
針對許昌市越調劇團面臨的困境,馬炎心認為,許昌越調的形勢要有起色,需要政府部門和劇團形成合力,需要創作精品劇目作為主打產品,需要培養“毛愛蓮式”的青年名角,需要吸收其他劇種的新鮮元素,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創新,與時俱進,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
據了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我市對越調已開始采取保護措施,并制訂了保護許昌越調五年計劃,主要內容是建立越調傳統劇本、毛派唱腔的音像資料管理建檔,開辦越調藝術學校或開設越調專業班,拍攝電視劇《毛愛蓮》和《毛派藝術》專題片,重視越調創作、音樂、舞美、演員人才培養等。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許昌越調能否走向復興,市民對此寄予了厚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晨報(20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