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故里沐新風
2014/12/4 16:59: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從地圖上看,宜陽縣形似一片楓葉,洛河如葉子上的一條葉脈,攜帶著數十條支流涌帶來的熱情,穿縣而過。
連昌河是“葉脈”最西端的一條分支,名聲不大。但只要說連昌河兩岸及其與洛河的匯流處即是“鬼才”李賀(唐朝詩人,生于公元790年)的家鄉,相信略知中國文學的人都會了然。
源遠流長的洛河水哺育了無數偉人,李賀無疑是其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這個深受毛澤東推崇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坎坷,27歲去世,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屢屢出現的“昌谷”,就在今天的宜陽縣三鄉鄉東北一帶。
在李賀的筆下,他的家鄉昌谷是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稻谷飄香,碧竹生翠,鳥飛魚躍,林豐水美。而今再訪李賀故里,只見青紗帳覆蓋了稻谷,高楊替代了碧竹,在林野間散養的家豬、牛羊走進了規模化飼養棚。
三鄉鄉政府所在地有塊“李賀故里”石碑,撫碑遠眺,恍然間,一個身背錦囊的青年男子騎驢而來,身體消瘦,然而神情愉悅,慨然輕吟:“昌谷五月稻,細青滿平水……”
李賀的聲音已隨著歲月的風塵漸行漸遠,倒是坐在村舍門口剝蒜的農婦給人以現實的感觸——今日的三鄉鄉已是我市有名的大蒜種植基地,所產大蒜辣味醇正,果肥喜人。
當年李賀家有良田,現在宜陽著力建設煙葉大縣,煙田面積有10萬多畝,農業產業結構實現重大調整,多種經濟作物并舉,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
到了李賀的家鄉,自然要到李賀的“家”中作客。我們想請三鄉信用社退休職工馮振偉帶我們探訪李賀故居,據說他一生致力于李賀詩詞及其生平的研究,是三鄉鄉有名的“李賀通”。
想不到老馮見到我們之后的第一句話卻是:“現在有3個‘李賀故居’,你們要看哪一個?”
原來,對于李賀故居究竟在何處,考古界一直有爭論:有的說應該在三鄉西北的大澗溝,有的說應該在昌谷出口處的西柏坡村,最近在與西柏坡村隔河相望的南寨村又出現一塊元朝石碑,據說該石碑可以證明李賀故居應該在緊鄰南寨村的上莊(自然村)。
馮振偉說,三鄉父老都以自己是李賀的“老鄉”為榮,在南寨村村民委員會門口,只見沙堆中露出半通殘舊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辨“李馬故宅何荒涼”、“拓李馬之故基”等字樣。據考證,這通石碑始刻于元朝忽必烈年間,是在道教玉陽宮的遺址上發現的。
有趣的是,李賀故居姓李的人并不多,整個上莊村只有一戶李姓人家。據說這是源于一種民間忌諱:上莊——上“樁”,“李”字上“木”下“子”,就好比一個人被釘在了木樁上,永世不得興旺,所以很多姓李的人家都搬到與上莊鄰近的下莊村去了。
忌諱對人的命運有沒有影響不知道,但李賀故里的鄉親們如今都生活得挺好。三鄉鄉商鋪林立,村子里隨處可見蓋得非常氣派的小樓,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或農用手扶拖拉機,鄉間四通八達的柏油路上隨處可聞“突突”作響的馬達聲。
生活富足了,鄉親們還要向李賀要些“文化味兒”。宜陽縣作家協會、書法協會成立之后,許多三鄉人踴躍參加。他們不但自費出書,沒事還會跑到縣城濱河公園,參加一年一度的“說唱月”活動。
馮振偉說得好:李賀故里今猶在,換了人間。(本報記者 張麗娜 王繼輝 特約記者 常順卿)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0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