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反映了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
《杞人憂天》一文載于《列子·天瑞》一書里,是這樣記載的:“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激烈的爭斗和經濟與文化繁榮,對各個階級、階層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對當時社會大變革的許多問題,表明自己的態度,提出主張、愿望和要求,諸子便是這個時代各種思想的代言人。諸子都善于用寓言故事闡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如《莊子》中用河伯“望洋興嘆”的故事,諷刺見識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韓非子》中引用“守株待兔”的故事,諷刺政治上的保守派。那么列老夫子(列御寇)在《杞人憂天》一文里想表達自己的什么思想呢?這里有列子與長盧子對“杞人憂天”這個問題的討論。長盧子認為天地是太空中很小很小的兩件物體,但它們會長久存在,天地雖然長久,但既是物體,總有崩壞一天,遇到天地崩壞,人們怎能不憂慮呢?列子認為天地崩壞的事,誰也沒有遇見過。天地崩壞,只是一種可能性,人活著不知道死后的情況,死后也不知道活著時候的情況。人生不滿百,何必為天地是否崩壞操心呢?這里列子所表述的意思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么,列子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思想呢?這是因為列子是戰國時期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道家主張“道常無為而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意思是說,“道”經常是無為的,但沒有一件事物不是它干出來的,侯王如果能保有它,天下將自動歸服。“無為”就是聽其自然,“少私寡欲”,“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道家又主張,“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所以道家主張“絕圣棄智”,“絕仁棄義”,使民“無知無欲”。在這種政治主張下,道家號召統治者在“治民”時,必須遵守“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的“愚民”政策。同時道家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慮那么多事情,不如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杞人憂天》就是在道家的“無為而治”的基礎上寫出來了,列子用諷刺的手法告誡人們“要順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擾”。
《杞人憂天》是古人對天體認識由唯神論向唯物論轉變后,對一些自然現象討論的記錄。
天、地、日、月、星是什么形狀?是怎么形成的?風、雨、雷、電、陰、晴、霧、雪等自然現象是怎么回事?在遠古荒漠的年代,先民們就開始對其生存的宇宙環境開始了認識和探索。在先秦時代,先民們一直認為天、地、日、月、星等完全由神創造,神主宰著天地的一切。如《淮南子· 精神訓》中就有“古未有天地之時……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萬物乃形的記載”。再如《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歷記》中也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對于天地的形狀,先民們認為,天是圓形的,地是方形的,天地之間相連接的是四個柱子。如《淮南子·覽冥篇》中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天地雖說由神主宰,先民們并未把一切全部托付給神而消極地等待,而是積極探索日、月、星辰的規律,為先民們所利用。如史前社會的傳說《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都表明了人類向大自然挑戰的決心。堯舜之時,就有關于羲和、羲仲觀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時的傳說,夏、商、周就有關于日食、流星雨、月食和恒星的記錄。春秋時期,《春秋》一書對日月食的記錄非常翔實,在 242年間,記錄日食37次,其中35次已證明是準確的,戰國時期出現了研究天文的專著《甘石星經》,書中記錄恒星的名字有800個,其中100多個恒星的位置已經測定,書中還記錄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
古人經過100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至春秋時古人對天產生了懷疑,“尊神”、“敬天”的傳統觀念發生動搖,一向受人敬畏的天,受到某些人的詛咒,失掉了從前的權威,楚斗廉的“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就是對龜卜神靈的蔑視。人間一切休咎禍福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挑戰,周內史叔興和鄭申■曾發表過“吉兇由人”和“妖由人興”的見解,孔子亦云:“天何言哉?百物生焉,四時行焉,天何言哉?”天、地、神受到了挑戰,那么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這種樸素的唯物思想開始萌芽,如鄭史伯提出“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種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反映了古人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春秋時,晉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兩”的命題,意即事物由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的。既然天地是由物質所組成的,天會不會崩塌,地會不會凹陷,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是怎么回事?古人對這些疑問會馬上產生爭論,如孔子在周游列國時,曾遭到兩童子的攔截,問起太陽一天變化的情況,直把孔子問的啞口無言,大跌面子。《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就是古人在這種思想下一些對自然現象討論的記錄。
《杞人憂天》隱含了春秋戰國時期杞國等諸侯小國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生存環境的憂思以及對“小國寡民”理想社會的渴盼。
在古代,天被喻為國家和人民,從這種意義上說,《杞人憂天》其寓意則為以杞國為代表的諸侯小國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生存環境的憂思。我們對周初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進行比較分析和觀察研究,發現整個春秋戰國史其實就是小國遭受大國欺凌的血淚史。武王克殷,建立周王朝,為加強對其區域的統治,周朝大肆分封,先后分封了70多個方國,這些方國大小不一,地位不同。周初,各大國、小國在周天子的蔭庇中,相安無事。春秋之際,周王室國力衰微,其分封的大國對周天子不再尊重,而且還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事,周天子自顧不暇,對其分封的國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春秋初期,大國為加強國力開始對小國進行掠奪和欺凌。齊恒、晉文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具有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含義。不過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要利用這一口號作為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手段。僅據《春秋》記載,在242年間,列國進行的戰爭共483次,朝聘盟會450次,這些軍事行動和朝聘盟會實際上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晉國規定各附屬國“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不協而盟”,借此從小國那里榨取財物。以魯國為例,春秋時期魯君朝周僅3次,而朝齊、晉、楚竟有33次之多。小國通過“聘而獻物”的辦法免于大國的欺凌,所以小國在大國之間,總是“唯強是從”,“職貢不乏”,“玩好時至”。魯叔孫穆子說:“今我小侯也,處大國之間,繕貢賦以共從者,憂懼有討。”此外,小國人民還得為大國統治者服兵役和勞役。小國對于大國簡直到了“無歲不聘,無役不從”,戰戰兢兢,不敢“忘職”的地步,有時不僅向一個大國奉獻,還要同時受幾個大國的宰割,所謂“犧牲玉帛,待于二境”,“敬共(供)幣帛,以待來者”。
杞為夏屬后裔,武王克殷,求禹之后,得東婁公封于杞,杞國方圓不過百里,是一個標準型的小國,積貧積弱。但在周初,杞國位列上公,備“三恪”(陳、杞、宋),為周王室的貴賓。周圍其他諸侯國家,無論大小都對杞恭敬有加,杞人在這一段時間里過著安樂祥和的生活。隨著周王室的衰微,杞國也失去了賴以尊貴的“保護傘”。春秋之際,杞國處于魯、晉、楚、齊、宋、徐、莒等國之間,在大國的欺凌下,曾3遷其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杞國的遭遇在諸侯小國中具有代表性,故列子以杞國為原型寫出了《杞人憂天》。
列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戰爭和征伐,他其實是站在以杞國為代表的諸侯小國這一方面的,他不喜歡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社會。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是“至治之極”的“小國寡民”的世界。道家所描繪的“小國寡民”的圖景是:雖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很顯然,列子向往的不是一幅未來理想的社會圖景,而是在歷史上已經消失的,經他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制社會。他寫作《杞人憂天》的目的,是希望杞國等諸侯小國以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的途徑,回到周初安樂祥和的世界中。
但歷史畢竟是歷史,不是誰想粉飾就可以粉飾的大姑娘,誰也阻擋不了它滾滾前進的車輪。列子的這種“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是歷史的倒退,最終還是被歷史無情地甩下了,而列子本人也真的成了“庸人自擾”的典型化身,成了歷史的笑談。
《杞人憂天》顯示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它包含著人類對自然征服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不管列子對《杞人憂天》寄寓何種思想,又是怎樣理解和認識它的,但《杞人憂天》后來被愈來愈多的人理解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他用大量的史實首先對“憂”給予了積極評價和論述。他認為有憂才有思,有思才有發展,而一切禍害的根源都源于安逸享樂。唐代大詩人李白《梁父吟》中的詩句“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引用“杞人憂天”這則寓言故事抒發了他對國家大事的關心,從關心國家大事角度對“杞人憂天”進行了闡述。宋代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也”的千古絕唱,抒發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忠君愛民的思想情懷,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赴闕》中的詩句“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也引用“杞人憂天”這則故事。表達了他愿以身捐軀挽救宋室江山的愛國思想,從憂國憂民方面對“杞人憂天”進行了闡述……在人類挑戰自然的征程中,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個 “憂天”的科學家,才會有飛機上天,宇宙飛船遨游太空的神話,在人類向社會文明的進程中,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個愛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才使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才推動了我們的社會進步,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從這種意義上說,“杞人憂天”應像“愚公移山”一樣要大力推崇和發揚,因為它包含著人類對征服自然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這對我們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是大有裨益的。【原標題:《杞人憂天》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