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神州大地的圣城。河洛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根,成語典故是河洛文化的精華。它雖然只是一滴水,但折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歷史變遷、治國安邦,小到衣食住行、處事為人。洛陽五千年的大文明史,在一個個簡短、凝練的成語典故中得到充分體現。
成語典故是濃縮的歷史。比如,當讀過“自相魚肉”、“是可忍,孰不可忍”、“移天易日”、“朝令夕改”、“軍法從事”、“華亭鶴唳”、“欺世盜名”等成語典故后,西晉“八王之亂”時期朝野上下各色人物的“表演”仿佛歷歷在目。
成語典故是一種特殊的人物傳記。洛陽歷代名人伊尹、姬旦、李耳、賈誼、郭象、趙軌、張說、杜甫、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李賀、趙普、富弼、邵雍、程頤、程顥、李綠園等,我們都能在成語典故中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查到他們的足跡。
成語典故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習俗和人民生活、生產等多方面的故事,有的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有的讓我們品味到世態的炎涼;有的留給我們的則是意味深長的哲理。
發生在洛陽地區或由洛陽歷代名人事跡而形成的洛陽成語典故,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從遠古到清末歷朝歷代均有,以東周、東漢、魏晉、唐、宋為最;二是其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沒有哪一個城市能與洛陽相比。筆者從事洛陽成語典故收集工作60年,已整理出近1200條,再一次說明洛河文化底蘊之深厚、博大。
努力打造成語典故之都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相信這定能使河洛文化發揚光大,為洛陽社會經濟騰飛助力。【原標題:努力打造成語典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