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堤
在葉縣舊縣鄉西2.5公里處有一個小村莊“五里堤”。相傳西漢末年,湖北襄陽縣綠林一帶的王匡、王鳳起義軍轉戰南陽后,與當地地主劉秀、劉玄結合,于公元23年攻占昆陽,建立農民政權,啟用年號為“更始”,劉玄當了始皇帝,劉秀當了將軍。消息傳到長安,王莽大怒,派大司徒王邑、司徒王尋調集全國40萬大軍,號稱百萬,把昆陽城團團圍起來,以圖消滅新建的“更始”政權。他們在昆陽城以西2.5公里處修建堤壩蓄水,以便利用澧河之水淹沒整個昆陽城。當時昆陽城內只有八九千兵將。綠林軍面臨被消滅的危急局面。劉秀率領10多名干將,趁夜晚突出重圍,到定陵、郾城調集援軍。
援軍到后,劉秀帶領千名綠林援軍,向圍困昆陽的莽軍指揮大營沖殺,并一鼓作氣,摧毀堤壩,一舉消滅了莽軍。為此人們把昆陽城西的這個小村莊叫“五里堤”。如今,在村里的西郊,還能看到殘留的堤壩遺跡。
倒馬溝和劉貴莊
葉縣舊縣鄉東北方向有一個村子叫“倒馬溝”,另一個村叫“劉貴莊”,也與昆陽大戰有關。
據說,劉秀帶領李鐵、劉貴等13騎,趁夜晚敵人不備之時到定陵、郾城調集援軍,當他們乘著戰馬飛奔趕路之時,忽然一條深溝擋住了去路,眼看敵軍要從后面追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劉秀的戰馬騰空而起,緊接著一聲慘叫,戰馬落入溝底,劉秀的戰馬中箭。劉貴急中生智,把自己的坐騎讓與劉秀。瞬間,諸位大將飛馬渡水,消失在夜幕里,而劉貴卻被亂箭射死,后人為了懷念此事,將這條溝叫作倒馬溝,后來,有村民遷居此地,依溝建村,村名也叫作倒馬溝。劉貴犧牲后,掩埋于此,故這里叫作劉貴冢,后來建村,村名叫劉貴莊。
草場庾
劉秀同手下大將飛渡倒馬溝來到郾城、定陵后決定調集全部兵力援助昆陽。可那里的大將畏懼“新”軍勢力強大,留戀妻子、財物,提出分兵把守。經過劉秀耐心做工作,很快集中了一萬人馬,向昆陽開去。途中,劉秀見昆陽城東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翠色欲滴,景色宜人,不禁感慨道:“好一個草場啊!”遂下令休息,讓戰馬啃草飽食,而后西去,攻擊莽軍。當地百姓于此建村,村名就叫“草場庾”。
點軍場
劉秀援軍飛離草廠后,繞昆陽城來到其西南25公里的一座小山,只見這里林深茂密,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可謂軍事要地,遂令兵馬入內暫扎營寨。密派將士去探聽昆陽軍情。后點精兵1000多名飛馳昆陽,奮勇殺敵,力破莽兵千人,首戰告捷。昆陽大戰后,山民得知光武帝于此點兵,后在此建村,村名 “點軍場”。
燒車河
相傳,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中擊敗莽軍之后,繳獲了莽軍大量兵器。有的帶走了,而剩下的部分就集中在戰場附近的河畔燒毀,火光連月不盡,戰場附近的這條小河也因此得名叫燒車河。
如今,燒車河仍水流潺潺,清澈見底,在舊縣鄉舊縣南村的村東頭與常莊之間向北注入澧河。
據當地80多歲的袁天喜老人介紹,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當地村民每逢多雨季節,總能在燒車河兩畔拾到被燒毀的車軸、刀劍之類的文物。【原標題:昆陽之戰與葉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