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總的來說這場戰絕不亞于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戰!劉秀在這場昆陽之戰中比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更加勇猛,下面就來看下這位日后的東漢開國皇帝是如何用不到2萬兵力大破王莽42萬大軍的!
征兵百萬,直指宛城公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劉玄稱帝后,綠林軍(漢軍)一面由劉演率領主力繼續圍攻宛城,一面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北進,相繼攻占了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以保障主力攻克宛城。
綠林軍(漢軍)不斷發展壯大,接連攻城略地,使王莽終于認識到綠林軍(漢軍)對關中威脅最大,遂將鎮壓重點從東方的赤眉軍轉向綠林軍。三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征發各郡兵42萬,號稱百萬,從洛陽南下援救宛城,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漢軍)。
大軍當前,堅守昆陽各地郡兵奉命向洛陽集中,旌旗輜重,千里不絕。火力直撲昆陽而來,此時,駐守昆陽的綠林軍(漢軍)僅八九千人。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是棄城而逃還是固守城門呢。昆陽的將領們一直在討論,一直沒有結果。劉秀此時站了出來,堅決主張堅守昆陽,以保證主力攻克宛城。正當議而未決之時,莽軍已逼近昆陽城北,綠林軍(漢軍)將領們終于同意劉秀的意見。
一天夜里決定由王鳳、王常堅守昆陽,派李軼、宗佻、劉秀等13騎乘夜突圍,到郾縣、定陵一帶去調集援兵。就這樣13個人沖出了10萬大軍之中,而且成功突圍出去。這樣的場景我只在《三國演義》趙云長坂坡救阿斗中看見過,可是那只是小說啊,這可真是事實啊!
錯誤決策,昆陽死守莽將嚴尤頗知用兵之道,他根據當時的戰略形勢,提出:昆陽雖小,但城堅難攻,大軍應繞過此城,先攻宛城綠林軍(漢軍)主力,綠林軍(漢軍)主力一破,昆陽必將不戰自破。但主帥王邑不知兵法,自恃兵眾,欲血洗昆陽,再救宛城,他宣稱: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就這樣把昆陽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日夜攻打。守將王鳳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王鳳投降。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頑強地與莽軍搏殺。最緊張時,城內居民也一起登城固守,打退了莽軍無數次瘋狂的進攻。
嚴尤見昆陽久攻不下,又建議:網開一面,撤去一角包圍,讓守軍出逃,傳播戰敗的消息,使宛城綠林軍(漢軍)膽寒。但王邑仍拒絕采納,自恃兵多將廣,一定要強攻下昆陽,以顯示兵威。然而,他又不認真指揮作戰,將攻城之事擱置一邊,整日忙于向附近郡縣勒索賄賂。
急調援軍,敵軍輕敵正當昆陽激戰時,李軼、宗佻、劉秀等人在定陵、郾縣緊急調集各路援兵,可是那些將領一開始都不愿趟這灘渾水,不愿救援昆陽。劉秀提醒他們:如果能破敵,將來珍寶財物會比現在多萬倍;如果為敵人所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么金銀財物。于是各路援兵跟隨李軼、劉秀開赴昆陽。
一開始王邑聽說有援軍來了,嚇了一跳!結果聽說只有1萬援軍,根本就沒放在眼里。別以為那些將領吝嗇只給了1萬,而是只有1萬可以給了!
六月,李軼、劉秀率1萬余援軍趕回昆陽。劉秀率精銳步騎兵1千余人為前鋒,李軼領主力在后,前至距莽軍四、五里列成陣勢。王邑、王尋見綠林軍(漢軍)援兵人少,只派幾千人開營迎戰。
一開戰,劉秀第一個沖了過去,一人殺敵數十人,后面那些士兵看到主將都這么英勇,紛紛都不要命的沖了過去。大敗莽軍,綠林軍(漢軍)士氣大振。
假傳結果,士氣大振劉秀接著又說我們在宛城的主力不久就會來支援我們了,士氣大振。其實此時劉秀根本就不知道宛城戰場的結果!
三千勇士,大破敵軍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后,決定對莽軍中堅發起進攻,使其喪失指揮功能,造成莽軍混亂,再乘機破敵,解除昆陽之圍。他又精選了3 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過昆水,直攻莽軍中堅。此時,王邑、王尋仍不以為然,他們見劉秀來攻自己,乃親率萬余人迎戰。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軍不準擅自出戰。劉秀指揮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尋軍。莽軍士兵多系被脅迫來的,本無斗志,經不住劉秀軍的猛攻,很快潰敗奔逃,其余各軍因未得到出擊的命令,不敢輕舉妄動。劉秀軍擊敗王邑、王尋的中堅,斬殺王尋。此時昆陽城綠林軍(漢軍)見莽軍陣腳已亂,立即開城殺出,與援軍內外夾擊,一時間殺聲震天。莽軍失去主帥,各軍不知所措,亂作一團,很快全軍崩潰,四散奔逃。此時又逢狂風暴雨,瓦掀石滾,綠林軍(漢軍)窮追猛攆,莽軍互相踐踏,積尸遍野,無數兵卒溺于水(今河南葉縣沙河),水為之不流。就這樣劉秀用不到2萬軍隊大破42萬莽軍!
這場昆陽之戰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也為后來的劉秀稱帝有極大的貢獻。那么必然有人就會問這場戰爭的勝利因數在哪了,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莽軍決戰戰場的選擇失當:如果莽軍可以占領宛城,那么再來攻取昆陽,必然不會是這樣的結果!【原標題:決定中國百年歷史之戰:昆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