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駱姓溯源
駱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在宋代《百家姓》中排152位,在當代姓氏排132位。《史記》、《元和姓纂》記載,駱姓源流主要有三:其一,一支源自姜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齊,建立齊國,其后代有公子駱。姜姓失國后,公子駱的子孫以祖字為姓,遂成駱氏;其二,一支源于贏姓。惡來為商紂時寵臣,贏姓。惡來之玄孫叫大駱,建立駱國。周厲王時,駱國被戎狄滅之后,子孫以國為氏;其三,一支由來春秋時期越國。越東海王瑤為騶氏,騶亦為駱,源出夏禹裔孫少康之后。
駱姓上述三個源流,均滲透出顓頊的遺脈。姜姓、贏姓出自顓頊,而夏禹正是顓頊的后代,因此,駱姓千真萬確出自顓頊。另據明代洪武年由山西遷居河南清豐駱家村的《駱氏族譜》記載:“內黃氏駱姓,大禹之后,祖有駱明,今駱氏即其后裔。”由此可見,原居住在內黃的駱姓屬顓頊之后大禹的后代。
二、駱姓郡望內黃
郡望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疇。所謂“郡望”,有兩層含義。最初的含義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這些家族世代聚族而居,且人才輩出,門第高貴,家世顯赫,為當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另一層含義就是指一個家族的根源和發源地。一個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這個姓氏或家族所發源的某個郡。
《元和姓纂》記載:“齊太公之后有公子駱,望出內黃、會稽。”又據《西峽駱氏宗譜》記載:“駱氏在內黃稱王,后經贏秦統一即封建之內黃郡是也。”這里所記載的,不僅表明駱氏“望出內黃”,而且在秦代時就“稱王內黃”,充分證明內黃是駱姓的發源地。內黃漢高祖九年置縣,時屬魏郡。當時縣城在今天的內黃縣東莊鎮舊縣村。據此,駱氏在內黃興盛的時候,縣治應在舊縣村。因此,舊縣村就是駱氏的祖根地。
三、駱氏播遷
經部分專家考證分析,居住在內黃的駱姓外遷并逐漸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戰亂。內黃地處中原,歷史上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戰亂大都影響到內黃。特別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東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唐代時期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遼金南下;元代的蒙古族南征;到后來的元末明初戰亂等歷次大的戰亂中,都對內黃一帶造成了嚴重破壞。每次戰亂,民眾非死即逃,紛紛外遷他鄉,流離失所,漂泊天涯。二是水患。內黃地處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并在內黃境內改道,造成水患,進一步加劇了人口外流。戰亂和水患,最終導致在內黃顯赫一時的駱姓家族消失。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內黃郡駱氏初遷于東漢末年。時相州內黃郡有“扈、路、駱”三大望族,逐漸南移。宋元兩代,稱盛于江浙一帶的駱姓,播遷到今福建、廣東,成為閩粵兩地較大家族。明中期以后,閩粵等沿海省份之駱姓有渡海定居臺灣者,后隨客家人一道播遷海外。
根據上述記載,可以勾勒出駱姓南遷路線圖:東漢末年因躲避“黃巾起義”戰亂和黃河水患,從內黃開始南遷;南北朝及唐代時期因躲避“五胡亂華”和“安史之亂”,遷至湖北、湖南一帶;宋元時期,定居江浙,并遷至福建、廣東;明朝中期,遷往臺灣,后向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播遷。【原標題:駱姓根源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