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主戰強敵 劉秀嶄露頭角
2013/9/11 10:53: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王莽大軍出發,舉國震動。“虎牙五威兵”向宛城急進時,無疑是當時全國最高軍事實力的一次大檢閱。
黃塵滾滾,車馬轔轔,綿延百里,龐大軍陣和車馬晝夜不息,轟鳴之聲驚天動地。
當王尋、王邑率領大軍向宛城挺進時,劉秀正在昆陽之北的陽關(今禹州西北)一帶,他有幸首先目睹了極品大軍的可怕陣容。
沒有發生遭遇戰,因為劉秀的部隊望風而逃,一窩蜂跑回了昆陽城。
回到昆陽城,更始軍才發現,這兒也不安全。昆陽守軍滿打滿算八千余人,彈丸小城,咋守?
恐懼像旋風般席卷全城,傳聞在那些從陽關逃回的士兵口中得到證實:“他們有百萬之眾!”“他們有個巨人,像吃一根大蔥一樣吃人!”“他們還有一大群怪獸。”
逃吧,能躲一時總比馬上送命強。在死亡的陰影下,大家把宛城忘了,都成了“范跑跑”。
劉秀比任何人都恐懼,因為將領中只有他親見了那支部隊。但如果大家在昆陽分散逃跑,宛城咋辦?宛城守軍無險可守,王莽大軍壓境必臨陣大敗,天下局面會馬上逆轉。但自己只是個管禮儀祭祀的雜號偏將軍,又剛從陽關逃回,誰會聽自己的?
劉秀找到王鳳等將領,說:“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謂伯升圍之未拔也。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閑,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我們不撤,宛城或許有救。撤了,宛城昆陽俱完”。
劉秀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在“范跑跑”們看來,這是瘋子的舉動。眾將領批評劉秀:“劉將軍何敢如是!”
史載“光武笑而起”,結束了對牛彈琴。劉秀準備隨大流閃人。
但是探子來報,說新朝大軍已抵達城北,隊列排了數百里不見其后。想跑也跑不了了。
“范跑跑”們都傻眼了,大家記起劉秀講的那番話,喊起來:“快去請劉將軍。”
主張死戰的劉秀成了更始軍的主心骨,也成了昆陽大戰的重要指揮者。史載,這之后,無論劉秀說什么發布什么軍令,“諸將皆曰諾”。
更始軍決定,王鳳王常率軍死守昆陽,劉秀突圍,尋求郾城(舊縣名,今屬漯河市)、定陵(今舞陽縣北舞渡)一帶援兵支援。
這個計劃,純屬冒險。第一,到底能否召集到義軍?打宛城的更始軍不能動,郾城、定陵一帶義軍有一萬人,也就是說,最好結果會調來一萬援兵,以一萬打王莽的四十三萬,還是杯水車薪。還有,昆陽義軍和昆陽的城墻能堅持多久?八千人對四十三萬(有史料載為四十二萬),怎么守?
劉秀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和鄧晨、李軼等十三人自南城門突圍出昆陽。
以十三騎從數十萬大軍中突圍,無人損傷,只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十三人極為生猛;二是王莽大軍壓根不重視昆陽防守,更沒想到有人要突圍。
盲目輕敵,這是王莽大軍慘敗昆陽的第一個原因。
鐵桶之圍
公元23年五月,王莽的四十三萬大軍開始攻城。
王莽大軍,將昆陽包圍了幾十層,所列軍營,以百計算。如此豪華陣容,一旦發起進攻,“旌幟蔽野,塵埃連天,鉦(古樂器,形似鐘而狹長,行軍時敲打)鼓之聲聞于數百里。積弩亂發,矢下如雨”。而義軍奮起反擊,戰事呈膠著狀態。
王莽新軍必敗的第二個征兆,是嚴尤和大將王邑的一番談話。
新軍中比較明智的將領嚴尤是反對打昆陽的,他勸王邑:“昆陽城不大卻很堅固,不好打。如今僭位的人在宛城,急進大軍,他一定會逃走。宛城被打下,昆陽自然會被降服。”
王邑卻說:“小小昆陽城,有那么難破嗎?當年,我以虎牙將軍之名率軍圍攻謀反的翟義,沒能活捉他,受到皇帝責難。今天,若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如何說得過去?”
王邑站起身來:“傳各部將領,我意已決。以我百萬之師,所過當滅,屠滅昆陽,喋血而進,前歌后舞,不亦快哉?”
王邑的決策性失誤,是新軍兵敗昆陽的第二個原因。王邑自負是有實力支撐的,他的這支聯軍,包括了當時國內所有地區的所有兵種。裝備則是來自京師武庫的國內一流武器裝備,弓弩矢矛,有幾十種,絕大多數士兵都是甲士(用鎧甲裝備,在部隊中只作為精銳使用)。
最可觀的是戰車,有用于望攻城的云車;結實輕便的沖鋒之車沖車、輕車、武剛車;車軸兩端加利刃以刺傷敵人的戎路、廣車;用于識記里程的大章車;用于運送輜重的輜車……還有 車。
王邑和嚴尤站在高十余丈的云車上,注視著整個戰場。
云車,又稱樓車,是一種專門用來攻城的戰車,八輪,上豎高十余丈的高竿,竿上安轆轤,以粗繩挽一板屋,拉動繩索,板屋直上竿頂。攻城之時,把車推近城墻,士兵們通過板屋上到竿首,再把事先準備好的跳板搭到城墻上,便可跳上城墻。由于昆陽城護城河阻擋,王邑云車無法靠近城墻,只能供指揮望使用。
打昆陽的樓車是普通樓車的“加強版”,不但能居高觀察望,還能居高向下射箭。它的高度遠超過昆陽城墻,王邑和嚴尤是俯視昆陽城的。而對射箭的士兵而言,這種居高臨下占盡優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9-07-29 作者: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