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陳國故城與陳姓之源

2013/11/25 11:54:43 點擊數: 【字體:


    陳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其開國之君為陳胡公。《史記·陳杞世家》載:“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媯汭,其后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于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索隱》引《左傳》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周武王將長女嫁給媯滿,并封之于陳,這是通過聯姻的形式以鞏固其政治關系,使陳國成為周王室的東南屏障。

    陳自胡公滿立國(公元前1046年),迄春秋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楚公子朝滅陳,共歷568年。陳國位于中原腹地,四周有宋、鄭、蔡等大國。陳胡公之世,勵精圖治,選賢任能,立國于宛丘之側,使陳成為與中原大國并列的諸侯之一。

    陳為人文薈萃之地,傳說中的太昊伏羲氏與炎帝神農氏都曾都此。《左傳·昭公七年》載:“陳,太昊之墟也。”《帝王世紀》云:“伏羲都陳,神農亦都陳,又營曲阜。”《水經·渠水注》云:“[沙水]又東南逕陳城北,故陳國也。伏羲、神農并都之。城東北三十許里,猶有羲城實中。”《通志·都邑略》謂:“伏羲都陳(河南陳州),神農都魯(曲阜),或云始都陳。”《綱鑒易知錄·五帝紀》載:“太昊作都于陳。”《歷代宅京記》云:“伏羲氏都于陳。神農氏,初都陳,后居曲阜。”1979—1980年間,在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的大朱莊西南臺地上,發現的平糧臺龍山文化城址,被認為是有虞氏的古城,與伏羲、神農都陳的傳說相輝映,顯示當地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成為一定區域內的政治中心。西周以降,這里是陳國國都,得到了持續發展。

    陳國故城的地望,據《水經·渠水注》載:”沙水又東南逕陳城北,故陳國也。”今河南省淮陽縣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繞城東流向東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統稱沙、潁河)支流之一,《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將沙水支流統稱為“沙水”。因而新蔡河濱的淮陽縣城關一帶,即為陳國故城之所在。這一地區,古屬楚夏之交。史稱其地左挹嵩山之秀,右控商丘之糜。南襟淮蔡,荊涂眾山遙拱于前;北枕魏梁,河濟諸流近繞其后。是歷史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實為舟車駢會的財賦之區。《史記·貨殖列傳》稱:“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又云:“故秦、夏、梁、魯為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河濟之間千樹荻,陳、夏千畝漆。”陳胡公封陳以后,即開始修筑陳城。《路史·國名紀丁》云:“今陳治宛丘城,城紀云:胡公所筑。楚初滅陳,頃襄王后都之。”《元豐九域志》也說城為陳胡公所筑。自胡公始筑陳城以來,其后不斷擴大或增修。《呂氏春秋·似順論》載:“荊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之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攻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也。”楚師伐陳,時在公元前588年;《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云:“陳侯如楚,公子黃訴二慶于楚,楚人召之。使慶樂往,殺之。慶氏以陳叛。夏,屈建從陳侯圍陳。陳人城,版墜而殺之。役人相命,各殺其長,遂殺慶虎、慶寅。”慶氏陳城,時在公元前550年;《左傳·襄公三十年》又載:“六月,鄭子產如陳泣盟,歸,復命。告大夫曰:“陳,亡國也,不可與也。聚禾粟,繕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撫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大于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于大國,能無亡乎?不過十年矣。’……”鄭子產批評陳繕城郭,事在公元前     543年。由此可見,陳城既有城郭,又有溝洫,始筑年代甚早。

    陳國故城為內城外郭式格局,平面略呈方形。《淮陽縣志》稱城周“九里十三步”。而《元和郡縣圖志》則云:“陳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1980年間,河南省博物館對淮陽縣城進行考古發掘,認為此城即陳國故城,獲知最早的城墻疊壓在最下層,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層厚約10厘米,始建于春秋時期。楚滅陳后,曾對該城進行兩次大規模的修葺。第一次在公元前478-467年之間,楚惠王筑城。這次是從城垣外側對城墻進行修筑,增寬1.5—2米,加高l.5米。夯尾厚10-15厘米。夯土中央有板瓦、筒瓦、鬲、豆等殘片,還有鐵器和蟻鼻錢等。

    第二次修筑的時間在戰國晚期楚都陳之時,約于公元前278—前241年之際。這次仍是從外側對城墻進行加固。城垣增寬4.4米,加高1米多。夯層厚12-17厘米。由于夯筑時兩旁需要夾板,兩板之間要穿上木棍,以便從中間填土夯打,所以在夯土墻的側面常常留下夯筑時所使用的木板痕跡和一排排的木棍洞,從木棍洞中往往留釘木炭的痕跡來看,在夯筑墻體以后.并未將木棍抽出。從城垣夯上保留的木棍洞來看,可知木棍直徑16-31厘米,橫木分四層,上下兩層的間距為5—10厘米,左右相鄰的兩根間距為4—6厘米。這次附加的夯土中,發現有板瓦、簡瓦、盆、釜、盂、豆殘片和蟻鼻錢。

    這次發掘工作,僅限于淮陽縣城南城墻,只挖了一條探溝。其發掘資料,被看作是古陳國和楚都陳城在今淮陽縣城這一流行說法的考古證據。“今淮陽一帶古城的分布情形比較復雜。在各時期的城址全貌基本揭露之前,很難對局部遺存的性質作出判斷。……鑒于城垣上限止于春秋晚期或稍早,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陳國故城無疑還沒有被觸及”。這次發掘,“因僅僅是局部試掘,難窺全貌,同時由于陳屢經戰火,筑而復毀,毀而復修,最早的城墻痕跡亦很難保留了”。閱而關于陳國故城的許多問題,尚待進一步考古發掘加以解決。

    淮陽縣城不是整個陳城,只是陳城內城。曲英杰先生指出:“今淮陽縣城周長九里十三步,約4500米,為清初重修。經考古調查與試掘,其最下層發現有春秋晚期夯土,內含板瓦、繩紋筒瓦等遺物。在此夯土層之上又發現有戰國晚期、西漢前期修補附加層。調查者據此推斷其即為陳都與楚都陳城,似有可商之處。……今淮陽縣城所在原為漢淮陽城及唐陳州泊,只是原陳城之一部分;而整座陳城的規模當如《元和郡縣圖志》所記“周回三十里”。陳全立、史文利先生也認為“陳城大于后世陳州府城”。看來陳州城外,應有規模巨大的外城。王應麟《詩地理考》云:“今陳州在古陳城內西北隅,陳都在宛丘之側。”從考古調查來看,迄今并未找到更大的城圈。但不少著作已將繞城的“護城堤”視作“外郭”,這為尋找外城提供了寶貴的線索。白眉初《魯豫晉三省志》云:“城周九里十二丈,高二丈四尺,四門,門皆三重,繞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護城堤,高丈許以防水患。”此外,鄭連第《古代城市水利》一書,對此也有詳細記述:有些城市,除一般的城墻和城河之外,在城外相當遠的地方又筑一周防洪堤,實際也是一道土城,堤外同樣有溝渠環繞,在防御洪水時與城池有同樣的功能。這樣城市就有了兩道防洪線,既增大了安全保證率,又擴大了防衛面積。這種城市防洪工程的效益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河南淮陽縣城建在高阜上,城外有湖堤圍繞,所謂湖堤就是上面所說的護城堤。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直沖淮陽城,護城堤捍衛著城池免受水害,被擋在堤外的黃河水挾帶的大量泥沙沉積,久而久之,堤外泥沙淤積漸厚,堤內則形成一個湖泊,我們可以稱之為城湖。據測量,現在淮陽西關外的湖底比堤外平地要低5米!這是護城堤多次成功地抵御了洪水侵襲的結果!

    《古城陳州》一書在論及淮陽古城時,曾經談到:“如今,淮陽城四門、五關格局未變,內城垣高出湖水面3至5米,保存完好,周回30華里的外城依然如故。外城內有環城大湖,面積16000畝,其中水面10080畝。湖中蒲葦蔥郁,荷花飄香。”這里將環城湖定位于外城之內,也就是把護城堤視為外郭城了。《詩·陳風·澤陂》云:“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表明早在春秋時期陳城附近就有長著蒲草與荷花的池塘,這些池塘逐漸形成了后世的環城湖。

    陳城宮殿區在淮陽縣城內東北部的老衙門一帶,如今這里仍保留著高約5米的大型夯土臺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遂入之。……子展命師無人公宮,與子產親御渚門。”此公宮,當即宮殿區。宮殿區四周設有圍墻,或可稱之為宮城。朝在宮城之內。市在宮城之北。《詩·陳風·東門之》云:“不績其麻,市也婆娑。”謂陳國男女聚會于市,女子不復織麻,婆娑而舞。《左傳·宣公十二年》載隨武子談到楚師昔歲入陳,“商農工賈不敢敗其業。”可知陳城之內多經商者。關于城門,文獻也有記載:

    栗門,《左傳·宣公十一年》載,楚為陳大夫夏徵舒弒君而伐陳,“遂入陳,殺夏徵舒,3諸栗門。”杜預注:“3.車裂也。粟門,陳城門。”其車裂夏徵舒以示眾,故此栗門有可能是指臨近市的北城門。

    東門,《詩·陳風》有“東門之”、“東門之池”、“東門之楊”諸篇。提到:“東門之,宛丘之栩”;“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楊,其葉”。是說東門內外廣植、楊之樹。東門之內有池,《水經·渠水注》載陳“城之東門內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許步,水至清潔而不耗竭,不生魚草。水中有故臺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元和郡縣圖志》卷八亦云:“東門池,在州城東門內道南。《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此池也。”此東門當指外城東門。

    墓門,《詩·陳風·墓門》云:“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墓門有梅,有鸮萃止。”此墓門可能是指臨近陳國墓地的城門,應為外城的東南門。

    衡門,《詩·陳風·衡門》云:“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衡門也是陳城之門,附近泉水蕩漾,應為外城之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周口論壇》2004年第3期 2006-09-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