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伍子胥出生于楚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史書稱他“少好于文,長習于武”,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追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后結識吳公子光,并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闔閭任命他為“行人”,成為吳國重要謀臣。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為使吳國能內可守御,外可應敵,他首先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并親自受命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后選定今蘇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吳王闔閭九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都城郢,于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報得殺父之仇。伍子胥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
伍子胥對吳國事業忠心耿耿,吳王閹閭去世后,他扶助夫差即位,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他勸阻夫差與越講和,并阻止夫差讓勾踐回國,諫勸夫差放棄攻打齊國而伐越。夫差聽信伯喜否讒言,于公元前484年秋賜劍使伍子胥自刎,并將其尸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
吳地人十分懷念這位吳國忠臣,并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立祠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