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
道教至遲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襲民俗,視城隍為保護地方、主管當地水旱疾疫及陰司冥籍的神靈。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廟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對土地公公及其上級城隍爺極為推崇愛戴。他下旨京城和幾個大城市的城隍爺的神職為王,職位為正一品。各府、州、縣城隍爺的神職分別為公、侯、伯,從而與當地的官署衙門同等級別,使城隍廟興旺起來。
在民間人們把城隍爺當成心目中的陰間長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爺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來充任。希望他們的英靈能和生前一樣護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爺是文天祥、楊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這是人所共知的。楊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彈劾奸相嚴嵩,被捕入獄,死于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爺周新,在明朝永樂時任浙江按察使,鐵面無私,人稱“冷面寒鐵”。后遭奸臣污陷而死。南寧、桂林的城隍爺是蘇緘和浙江紹興的城隍爺龐元,均是忠臣良將,對百姓寬厚仁慈。古都西安的城隍叫紀信,在劉邦被項羽圍困期間,扮劉邦假降,劉邦則趁機沖出城門。紀信被項羽怒焚,百姓念其忠烈,尊其為長安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