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春申君黃歇與楚國晚期政治

2012/4/19 14:58:34 點擊數: 【字體:


    春申君黃歇,“疑為黃國之后,《左傳》所謂‘漢陽諸姬, 楚實盡之’, 滅國以后歸于楚, 故稱為楚人”。據《左傳》記載,故黃國應有二,一是楚文王十五年時為巴人所敗,接著楚文王又伐黃,“敗黃師于足昔陵。還,及湫,有疾”。足昔陵,今河南潢川西南,地處淮河,“自郢及我九百里”。湫,《清一統志》謂在湖北鐘祥北, 《春秋大事表》謂在湖北宜城東南,故此黃,非遠離郢本土的淮水南岸之贏姓國,而是郢附近漢水東岸之一小國,即“漢陽諸姬”之一。二是上述離郢“九百里”、淮水南岸的黃,楚成王時因背楚親齊,為楚所滅。但不論是漢東之黃,抑或淮南之黃,均系楚之異姓國,被滅后一直臣屬于楚, 并成為楚國古老的貴族。楚國晚期,黃歇先為左徒,后任相、封君,執掌楚國軍政大權,與這一名門望族地位是分不開的。
 
    見于《史記》等文獻記載,黃歇出現在楚國政治舞臺上,始自楚頃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 時秦正大舉南下攻楚,楚使黃歇至秦上書,要求秦親楚,第二年即侍太子完為質于秦。這時任左徒,以善“辯”受到重用。過十年,楚頃襄王病,黃歇與太子完歸。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楚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為春申君”。
 
    楚考烈王(公元前262椙?38年)在位二十五年,黃歇“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一直主持楚國軍政大事。 考烈王死后十五年,楚即為秦亡,故黃歇的政治生涯正處在楚國晚期,其軍政活動與對外策略,決定著楚國的命運。楚國晚期的統治實際上就是黃歇制定的對內對外政策的實踐。列寧說:“歷史是由個人創造的這一原理在理論上毫無意義。全部歷史本來由個人活動構成,而社會科學的任務在于解釋這些活動……”[8]把黃歇與楚國晚期政治聯系起來考察,并對其作出客觀評價,對認識楚國晚期歷史,是有重要意義的。

 一

    公元前273年,秦在擊敗韓、魏后,即領韓、 魏南下攻楚。在這一嚴峻時刻,楚遣黃歇至秦,給秦昭王上書,要秦親楚,并兵鋒指向山東諸國。這封“上書”的內容,《戰國策•秦策》、《史記•春申君列傳》和《資治通鑒》等均有詳盡的記載。這封書洋洋灑灑,黃歇亦以善“辯”和“游學博聞”著稱,以致近人還認為黃歇才智難得,一封書就阻止了秦的進攻,使楚國贏得了和平環境,延緩了敗亡進程。如果從當時阻止了秦的兵鋒的急功近利看, 黃歇使秦上書,確為急中生智,不失為一慮之得,但如果從戰國中晚期以來秦楚關系史及楚國敗亡歷史整體考察,黃歇的這封“上書”,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害人誤己的獻策書,危害極大。
 
    首先,從“上書”的內容看,黃歇一開始就熱烈歌頌了秦昭王的赫赫武功:服韓、魏,“斷齊、秦之要,絕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9], 然后為秦提出了滅中原諸國及亡楚的總體方針與具體方略。第一步,秦楚聯合,全力攻韓、魏,迫使韓魏服而為“關內侯”。第二步,秦楚進一步合作,攻取齊之右壤,使秦地“一任兩海,要絕天下也”[10],割斷燕、趙與齊楚聯系,以“危動燕、趙,直搖齊、楚”[11]。第三步,燕趙齊楚四國,因割斷聯系,“不待痛而服矣”[12],即可徐舉而滅之。這三步具體方略,歸結起來,就是教秦實現亡楚滅中原諸國,一統寰宇的總戰略方針。秦昭王聽了很高興,立即停止對楚用兵,楚亦令黃歇侍太子完質于秦,為實現這一戰略方針效勞。
 
    秦國為什么對黃歇的上書這樣看重,這是因為黃歇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對秦的進攻方向、步驟,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略。如書中指出秦經文、莊、昭三代的征戰,“能”、“功”、“威”并舉,戰績輝煌,當今的主要任務是“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誠,使無復后患”[13],威德并重,舒緩人心,謹慎行事。楚是秦近鄰,又西北為韓、魏所隔,如果貿然進攻,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經韓、魏攻楚,韓、魏必抄秦后路;如不經韓、魏而經隨水右壤,則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無戰略意義。且攻楚時,魏、齊必趁機而起,魏攻宋地,“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泗北必舉”, 結果“王破楚于以肥韓、魏于中國而勁齊”,又會對秦構成威脅。如秦楚合而為一,則局面頓時改觀,不僅韓、魏成為“關內侯”,且燕趙齊楚亦必服。這種分析實屬上乘,透徹明了。不幸的是立場顛倒了,完全是從秦的戰略利益出發的,楚只是充當秦的伙伴,當完了打手后,再自己去套上絞索。因此,黃歇的這份“上書”,不啻于一份投降書和賣身契。
 
    過三年,即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至秦, 就秦的內政外交問題與對策,和秦昭王作了深入的交談。其中就對外兼并的策略,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昔者,齊人伐楚,戰勝,……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籍賊兵而齏盜食者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而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謬乎?……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15]只要細加咀嚼,這一談話與黃歇的“上書”內容,如同一轍,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秦后來一段時間不攻楚,而集中力量攻打中原諸國,就是遵照黃、范兩人的方略行事的。黃歇雖一時阻止了秦的兵鋒,但從根本上卻教秦亡楚,這位”游學博聞“之士,終究不過充當了為秦國戰略利益效勞的策略家角色,而對自己的國家,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賣者。
 
    其次,從“上書”的歷史背景看,這封書完全是楚懷王親秦路線的繼續,或者說是楚懷王投秦誤國政策的翻版。春秋時期,秦之東進受晉所阻,秦晉結仇,楚則與晉長期爭霸,故秦楚戰略利益一致,世為盟國。入戰國后,秦經商鞅變法后崛起,北擊東進南下并舉,進展順利。秦對楚這個姻親之國,一打一拉,服楚滅楚的戰略意圖已暴露無遺。楚威王時楚尚強盛,這個問題就很突出?v橫家蘇秦就警告過楚威王:“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親讎者也。”[16]楚威王對此憂心忡忡,認識到“秦有舉巴蜀、并漢中之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魏昌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