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春申君黃歇與楚國晚期政治(3)

2012/4/19 14:58:34 點擊數: 【字體:

年),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強。”實際上,黃歇之攻魯滅魯,不僅是乘人危難之舉,毫無功勞可言;而且在戰略上,也犯了重大錯誤,楚國也并未因此真的“復強”起來。
 
    黃歇從公元前261年攻魯,至公元前249年貶魯君為家人,前后長達十余年時間,其間共進行了二次大的攻伐,確實是黃歇政治生涯中一件大事。第一次,公元前261 年(楚考烈王二年),楚攻魯,取徐州(今山東微山東北)。魯為泗上十二諸侯國之首,歷來是魏、齊、楚爭奪的主要目標之一。
 
    戰國中期后,魏漸衰,齊、楚對泗上霸權,特別是對魯國的爭奪更加激烈。齊威、泯曰時期,齊國一直控制著泗上各個諸侯國。公元前280年,齊為燕、秦諸國敗后,國力大損, 當然再無力維持泗上的霸權地位,對楚的北上攻魯,也只好聽之任之,難以反擊。秦、趙兩強正在長平酣戰,無暇東顧。
 
    楚國就是這樣利用齊國衰弱、秦趙大戰之際攻魯取徐的。楚攻取魯、徐,既不表明楚之強大,更使自己在泗上陷于孤立,錯失團結魏、齊及泗上諸國自強抗秦之良機。而對秦,則仍然忍辱退讓。如攻魯前一年,當秦來攻時,楚割州陵(今湖北咸寧西北)屈與秦和。自己的大后方寧可讓給敵國,而對鄰國、友國則大肆攻伐,且又難長期占領和鞏固其地,顯然是戰略眼光的短視和決策的失誤。
 
    第二次,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 楚第二次攻魯,遷封魯君于艸呂(今山東艸呂縣),取其地,即所謂“楚復強”。
 
    過六年,又遷魯君于卞,貶為家人,魯亡。其時正值邯鄲大戰之后,趙都之圍雖解,但元氣大傷,再也無力他顧。秦雖敗邯鄲城下,但國力未損,第二年就出兵猛攻韓、趙,先去韓之陽城,斬首四萬,接著又攻趙,取二十余城,斬首九萬。
 
    西周背秦,即被秦滅,諸侯驚恐。在這一嚴峻的政治軍事氛圍中,黃歇又揮兵北上攻魯滅魯,把矛頭對準齊國,以保自己淮北封地。這是典型的殺雞取卵行為, 哪里還談得上什么“楚復強”?過兩年,由于韓、魏朝秦,楚恐,慌忙遷都于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8年,黃歇剛趾高氣揚地貶魯君為家人不久,就又氣急敗壞地以“淮北地邊于齊,其事急”為由[26],請改封地于江東。既“邊于齊”,又“事急”,可見黃歇的一味打擊齊、魯政策,已大大地激怒了齊國,楚齊關系緊張;又三晉戰敗或服秦,北部邊境吃緊,只得匆匆往東南遷移。所以黃歇的攻魯滅魯,純屬短見投機行為,不僅沒有給楚國帶來“復強”局面,反而與齊國結怨,使自己陷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加速了敗亡。
 
    其三,關于五國合縱擊秦失誤問題。楚遷都巨陽和滅魯后,山東諸國或內部傾軋,或相互攻伐,形勢日益惡化。其間除了魏信陵君于公元前247年率五國之師大敗過秦外, 余均被動挨打,每況愈下。特別是公元前242年,秦大敗魏后,建置東郡,使本國土與齊境相接。斷“山東從親之腰”,韓、魏危在旦夕,其他各國亦感唇亡齒寒,趙、魏、韓、燕、楚五國才又合縱抗秦。由于楚國版圖最大,實力最強,故楚考烈王被推舉為縱長,春申君“用事”。五國軍隊攻至函谷關,秦一反攻即潰散。對此,楚考烈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故“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27]。“以咎春申君”說明黃歇在這次行動中不積極不認真,謀畫不慎;“以此益疏”,楚考烈王已對黃歇不信任了,但欲罷不能,用而無功,黃歇主持下的楚國政治,就是處在這種消極無為的狀況中。黃歇這樣辜負考烈王的信任,并非偶然,而是他主政以來懼秦心態和親秦路線的必然結果。因此,所謂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既無孟嘗君譎詐善變的本領,又無平原君堅決抗秦的氣魄,更無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膽略,只是一位平庸無奇、巧辯而不實的徒具虛名之士。

    春秋時期的楚國,是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強國;入戰國后,楚國雖仍不失為一南方大國,但它扼殺了吳起變法,失去了改革圖強的良機,國勢已漸衰退,江河日下。宣威圖治復強,但時僅四十年,之后即進入了楚懷王統治時期。“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28],內政不張,外交失誤,楚國敗亡,歷來歸咎于楚懷王,不無道理。
 
    但楚懷王畢竟對秦還敢于抗爭,被騙入秦后,又至死不割地不低頭,應該說對楚國統治集團留下了血的教訓,這本來是足夠楚人深思的,也能激勵人們痛定思痛,立志復強,但可惜的是,楚懷王子頃襄王是一個軟骨頭,戰則敗,敗則迎歸于秦,“結和親”[29]。對此,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憤慨之極,并嘆息道:“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讎! 烏乎,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30]郢亡徙陳后,當務之急就是要迅速采取措施,革除弊政,勵精圖治,上下一心,著力恢復。但黃歇主政的二十五年,絲毫不見有緊迫感,更談不上有任何臥薪嘗膽精神;相反,黃歇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恣情享受,操弄權柄,激化矛盾,楚國更加岌岌可危。
 
    楚國政治權力始終掌握在以王室為首的世襲貴族手里,但對貴族的封地還是有所限制的。吳起變法時,集中地打擊了一下舊貴族,出現了昭、屈、景三大族聯合執政的局面,一時生機盎然,政治上有一定活力。這是吳起變法后帶來的積極成果。但吳起畢竟是被陽城君等數十家舊貴族殺害的,變法措施也因而被摧毀了,故楚自春秋末興起的貴族封君制,更加向大(封邑大)、濫(濫封)、尊(位尊)的方向發展,以致楚考烈王繼位后,任黃歇為相(令尹),又封為春申君,一身而二任,成為“實楚王也”的大封君。
 
    見于史料,楚考烈王時的封君有兩位,一是臨武君,為時人視為“不可拒秦之將”,榮尊有限,另一位就是春申君黃歇。黃歇這位封君,憑其原侍考烈王入質于秦十年的經歷,得到無限的信任,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特權于一身,名尊權高,在封邑內肆無忌憚,無所不為,儼然一獨立王國。
 
    其封地初在淮北,扼控陳城,掌握楚國命脈。后與齊關系惡化,又改封吳,遠避兵鋒,役使臣民,開渠建倉,以滿足奢侈淫逸生活的需求。《越絕書》載:“無錫河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瀉西野。”《七國考》引《一統志》載:“南直常州申浦在江注太湖,昔春申君開,置田為上下屯,自大江南導,分而為二:東入無錫,西入武進、戚墅,俱達于運河。”工程如此浩大,可見役使臣民之眾。水利的興建,必然帶來糧食的增產,黃歇于是賦稅剝削源源不斷,故又在吳地建有東西“兩倉”[32]。在此同時,黃歇又大興土木,“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33]。后來太史公司馬遷見此不由驚嘆:“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34]黃歇這位獨特的封君,實為楚國肌體的毒瘤,吞噬著楚國的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魏昌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