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二
黃歇至秦“上書”后,楚為博取秦之歡心,第二年即采取了兩大行動:一是在秦的組織下,與秦、韓、魏一起出兵攻燕(燕相公孫操殺燕惠王);二是使黃歇侍太子完為質于秦。其后,秦實行“遠交近攻”方略,把楚擱置一旁,集中力量打擊三晉。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危, 黃歇為保證太子完即位(實際上是讓自己執政),對秦相范睢懇切陳辭:“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如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太子,必不事秦。”[21]結果太子完、黃歇均得以回到楚國。太子完繼位后,是為楚考烈王,黃歇則被任為相,封為春申君。太子完、黃歇得歸, 歷來也是為人們贊賞的事,認為黃歇工于心計,使君臣得以平安回歸。其實這并非什么計謀取勝,而同十年前“上書”一樣,仍然以“事秦”表白自己的忠心,決心繼續親秦降秦,秦昭王、范睢當然對此心領神會,欣然遣返。這次說辭比十年前的“上書”更加露骨,所謂“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楚更太子,必不事秦”,十足的一副奴才嘴臉,哪里還有丁點兒策略家的味道!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立,黃歇相楚。 以后的二十五年中,是戰國末年風云變幻莫測的時期,也是秦對外兼并戰爭步步深入、不斷取得勝利的時期。 作為“御中國之難”[22], 中原諸國寄予厚望的楚國,在這一劇變時期扮演什么角色,完全是由黃歇對外路線和軍事策略所決定的。黃歇相楚的二十五年,是黃歇政治生涯的主要時期。由于當時秦橫兵中原,黃歇的政治生涯當然就與對外路線、軍事斗爭策略結絆在一起,故時人把春申君黃歇與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一起并稱為“四公子”。我們且不論四公子戰功政績如何,究竟誰優誰劣,但既為“四公子”,當然都是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叱咤風云的人物,對本國或各國的斗爭起過重大作用。黃歇在這一劇變時期,究竟給本國帶來什么好處,對中原諸國反秦兼并征服起過什么作用,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現不妨將這一時期與黃歇有關的某些重大歷史事件,作一初步探索,看黃歇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起過什么作用。
首先,關于出兵解邯鄲之圍問題。公元前262年, 趙受上黨,于是秦趙于長平大戰,達三年之久,趙前后所亡45萬,國力大傷。公元前259年,秦乘勝圍攻趙都邯鄲, “十七月不下”[23],趙人作了英勇頑強的抵抗。第二年,趙使平原君赴楚求援。“平原君與楚(王)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24]平原君“舍人”毛遂按劍而前痛斥楚考烈王,考烈王才被迫決定出兵援趙。黃歇名為相,實為“楚王”, 軍政大權實際上是由黃歇所操縱的,出兵之事應由他決定。如后來魏、楚謀合縱攻秦,魏遣使至楚,“春申君聞之,謂使者曰:‘子為我返,無見王矣。十日之內,數萬之眾,今涉魏境’”[25]。此雖“事證未明”,但黃歇“以相傾奪”,出兵無須經考烈王,則是可信的。秦圍邯鄲,事關重大,平原君不先見黃歇,而徑向考烈王面前痛切陳辭,最后還不惜大動干戈,說明黃歇態度暖昧,平原君才不得不在楚考烈王面前大做文章的。
楚考烈王決定出兵,誰統兵出征,或楚軍承擔什么任務,見于史料記載,也是模糊不清的!妒酚•平原君列傳》:“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赴救趙。”《史記•春申君列傳》:“邯鄲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此兩則史料說的是黃歇直接統兵去救援的,而《史記•楚世家》則載:“……趙告急楚,楚遣將軍景陽救趙。……至新中,秦兵去。”說的是楚將景陽統兵,且兵至新中,十分明確!端麟[》謂:趙地無名新中者,“中”字誤。巨鹿有新市,“中”當為“市”。由此可見,景陽率領楚軍抵巨鹿,形成策應之勢;魏信陵君則“竊符救趙”,率精兵八萬,大敗秦軍于邯鄲城下,邯鄲之圍遂解。故魏信陵君救趙,起了巨大作用;楚則聲援,統帥是景陽,黃歇并非與魏信陵君一樣,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當然,秦圍邯鄲三年,楚出兵是一次或是兩次,統兵者是一個,或是兩個,并無明確記載,但景陽統兵救趙,并進抵“新中”,則說得很具體。故前后聯系看,《史記•楚世家》記載較為可靠。楚國出兵是迫不得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黃歇固有的親秦路線并未改變。
其二,關于攻魯滅魯問題。黃歇北上攻魯滅魯,歷來被認為是楚國振興復強的標志,黃歇也因而名聲大噪,聲價倍增。如《史記•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滅魯實為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