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相孫叔敖的尋找
2012/4/19 16:43: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原經濟區作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其多姿多彩的文化發展史,堪為中華民族精神史主干。而要論及中原文化,孕育、成形于楚之首、豫之尾的淮河文化,則是繞不過的板塊。為揭示淮河文化獨特韻味、富贍內核,展現淮河兒女精神風貌,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刊行了“淮河文化叢書”,由《淮河風情》、《淮河明珠——淮濱》、《淮濱之子——孫叔敖》組成。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欣然為之作序,稱贊這套書可讓人領略淮河文化的大智慧、大魅力。
朱洪喜、張彥林先生撰寫的《淮濱之子——孫叔敖》,是一部內容翔實的孫叔敖傳記。孫叔敖,被譽為“淮河之子”,當源自其治水之功,權威工具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將其定位于“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水利家”;而論其事功,當推澤被時人、遺愛來者的“期思之陂”、“芍陂”。生于信陽市淮濱縣期思鎮的孫叔敖,目睹了澇災之烈、農人缺水之苦。他克盡時堅,主持修筑了中國最早的渠系工程——“期思之陂”;而他后來規劃、修建的“芍陂”,比都江郾還早300年。因此,毛澤東1957年在信陽對當地干部說,孫叔敖是一個水利專家。
其實,官至楚國令尹(相當于宰相)的孫叔敖,在政治上也頗有作為:編纂楚國歷史上第一部刑書《仆區》,嚴懲貪吏;復興儀鼻(貨幣),百業興旺;推廣高車,路暢其流;勤于政事,息兵安民……在其主政期間,楚國“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劉伯溫將左右天下者判定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勢;定其心,應天下之變。”以此厘定一代賢相孫叔敖生命行止,以“封潘名易夷齊比,相楚功難禹稷加”贊之,可謂名實相副。
毫無疑問,孫叔敖是淮河文化長河中的璀璨之星。但由于年代久遠,關于他的資料比較零散。長期生活于孫叔敖故鄉的兩位作者,自幼聽了很多關于這位鄉賢的故事。他們苦心經營,從正史、古人文集、碑刻等中收集了有價值的材料,參閱了大量關于楚國歷史的著述,還以地利之便調訪了歷史遺存,追蹤躡跡,獲致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撰成這部孫叔敖傳記,全面反映其生平與氣質,對其重大活動作了準確描摹,凸現了其向善、民本、崇廉的品格。在一定意義上而言,這本書的寫作是對孫叔敖的尋找。
卡萊爾說:“世界的歷史就是偉人的傳記。”就孫叔敖傳記而論,大而言之,它是認識楚國歷史、解讀那個時代的一扇窗戶,品味淮河文化“楚風豫韻”特質的文化化石,讓人們共享文化記憶;次而言之,其身上折射出的心系蒼生、秉持正義、謙沖自牧的精神襟抱,是值得來者傳承弘揚、光而大之的思想財富;小而言之,作為孫氏發祥地的淮濱,有關孫叔敖的紀念地,當是尋根問祖者必至之處。這或許就是孫叔敖其人其事的現代價值吧。【原標題:賢相孫叔敖的尋找】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周口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