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總會放光——記開封市豫劇院副院長李英
2012/5/25 16:09: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李英:開封市豫劇院副院長,主演之一,第七屆“香玉杯藝術獎”得主,,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76年入杞縣“五七”大學藝術班學習。1979年入杞縣豫劇團。1984年作為技術拔尖人才調入開封市豫劇院,同年被保送到商丘市文化藝術學校進修。1987年畢業后回開封市豫劇團工作至今。從藝20余年,主攻青衣、閨門旦、刀馬旦,先后主演了《秦雪梅》(飾秦雪梅)、《竇娥冤》(飾竇娥)、《繡花女》(飾繡花女)、《梨花歸唐》(飾樊梨花)、《抬花轎》(飾周鳳蓮)、《穆桂英掛帥》(飾穆桂英)、《秦香蓮》(飾秦香蓮)、《啞女告狀》(飾啞女)、《玉堂春》(飾蘇三)等近二十部大戲。因扮相俊美,唱腔清越,功底堅實,表演逼真,深受觀眾喜愛和專家好評。曾獲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祥符杯”和“菊城杯”戲曲大賽表演金獎及“十佳優秀演員”榮譽稱號等。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已經10點多了,李英突然來電話:“杜老師,我遇到個難題。今天領導找我談話,任命我為豫劇院副院長,這可咋辦呀?”從她的聲音里聽得出,她有些激動,但更多的是迷茫和惶惑。當時,我為她高興,立即表示支持:“啥咋辦呀,干嘛!”她說:“您是了解我的,我只會演戲,當領導可不會。”我鼓勵她:“拿出你學戲的那種精神學習當領導,肯定能勝任。”她沉默良久,喃喃地嘆道:“難!難呀!”
放下電話,我忽然想起十年前的一個夜晚,也是李英打來的電話:“杜老師,告訴你個好消息,我獲得‘香玉杯藝術獎’啦!”我聽后同她一樣高興和激動,向她表示了誠摯的祝賀。
相隔十年的兩個電話,都是向我報告喜事、好事,前一次是藝術上的成就,她由衷的欣喜;而這一次職務上的升遷,卻讓她感到不知所措。這正是李英真實可愛的一面:她是個以極強的責任心對待工作,以執著的精神對待藝術的青年人,而面對世俗和名利,她卻顯得單純和淡泊。
(一)
李英出生在杞縣的一個普通干部家庭,父母一心想把聰明伶俐的女兒培養成大學生,將來能有個好工作,好前程。然而,他們卻不知,由于受到兩位在縣劇團當演員的鄰居的影響,他們的寶貝女兒早已悄悄愛上了戲曲,并暗自下定決心,將來要當戲曲演員。機會很快就來了。縣劇團要成立一個“娃娃團”,面向社會招生。李英趕緊向父母提出報考的要求,可是父母堅決不同意。為了不放過這次機會,她表面上順從父母,卻不露聲色地去劇團報名應考。劇團的老師們也早已瞄上了這棵好苗子,隨即錄取了她。這時,她懇求劇團的老師們到自己家里做父母的工作,終于化解了矛盾,李英的愿望實現了。
(二)
李英進了娃娃團,如魚得水,起早貪黑地苦練基本功,在技藝上的快速進步,老師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她們懂得“獨苗難長”的道理,便挑選幾個年齡相仿的女學生,與李英同排一出戲、同演一個角,讓她們在競爭中長知識、學唱腔、練表演,這幾個學旦角的女孩兒很快都成了娃娃團的戲尖子,6個月之后,開始登臺演出。
觀眾是最公正、最無私的評論家和主考官,當這群小旦角公演一陣子后,很快便被戲迷觀眾篩選出了三個“最佳”,因她們三個的名字末尾都帶有“英”字,于是娃娃團中的“三英”便成為觀眾心目中的佼佼者。
娃娃團的名聲漸漸傳開了,豫東很多縣里都邀他們去演出。有一天,到了沈丘縣城,劇院經理見娃娃團報出的首場戲是是金子總會放光李英主演的《秦雪梅》,立即搖著頭說:“改改戲吧,這出戲幾天前有位豫劇界的名家剛剛在這里演過,你們緊接著又演這出戲,能打響嗎?而且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這不是擺著要演砸嗎?”娃娃團的領導沒改主意,婉轉地要求演演試試,并堅持派李英擔任主演。事實證明:《秦雪梅》不僅沒演砸,而且連演一周沒有掉座。劇院經理服了,觀眾也熱議起來,都說:“娃娃團的這個小坤角(李英)唱做俱佳,地道的祥符調,真不賴!”若干年后,李英每想起這次演出,就有些后悔,認為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其實,剛剛學戲的她,演起戲來還很稚嫩,這是觀眾對一個未成年學生的關愛和鼓勵,大家都希望豫劇能繁榮興旺、后繼前人。
(三)
李英從小就是一個有主見的姑娘,盡管從藝不久便得到多方贊譽,觀眾歡迎她,領導夸獎她,親友支持她,但她總感到自己需要充實、提高,特別是每當觀摩老師們、名家們的演出后,她內心深處都會激起層層波瀾,覺得自己的一招一式、一聲一腔都存在著缺陷和不足。她常默默地給自己打氣,諸如吐氣、臺步、手勢、眼神、口型、水袖、體形,甚至呼吸喚氣、儀表、心態、哭笑等方面,有的劃50分、40分、30分,甚至0分,她覺得自己太需要學習了。于是,當她得知商丘戲校招生的消息,便毅然報名并被錄取。從此,她苦學苦練了三年,下大力氣提高自己的整體藝術素質和文化水平。在戲校里,老師同學都喜歡她,因為她不僅尊師敬業、求知欲強、成績優秀,而且在人際關系中少事非、重團結,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高材生,在全地區舉辦的聲腔大賽中獲得第一名。
杞縣風景戲校畢業回到杞縣劇團不久,李英便作為“優秀人才”、“業務尖子”調入開封市豫劇團。當年參加全市第二屆菊城戲劇節,她的參賽劇目是《斷橋》,以濃郁的祥符調唱腔,甜美柔順,婉轉細膩,征服了觀眾,也征服了全體評委,奪得“祥符杯”大獎。次年,她和另一名演員以折子戲《賣水》赴省會參加優秀青年演員專場演出。在劇中李英扮演千金閨秀黃桂英,這是一句臺詞也沒有的角色,全靠形體動作和眼神來表達內心活動。她的表演不溫不火,恰到好處,與另一角色丫環配合默契,被專家評為“珠聯壁合”二人的精彩演出雙雙獲得優秀表演獎。緊接著,她又獲得七省二十一市聲腔大賽的金獎。
李英調入開封市豫劇團以來,先后錄制20余部光盤發行全國、各地的觀眾和戲迷朋友,常常給她寫信或打來電話。新疆一位素不相識的河南籍觀眾打來長途,說看了她的光盤后,感覺特別好,清除了他在異鄉的思鄉情緒,一方面感謝李英的精彩演唱,一方面鼓勵地繼續多出一些豫劇經典劇目光盤。李英很奇怪,這位觀眾身在偏遠的千里之外,怎么會知道自己手機號碼呢?經詢問,對方說,是通過光盤出版社輾轉查到的。通過這件事,李英感到自己的責任,對待藝術創造更加認真和刻苦。有一天,李英收到一封信,是一位觀眾看了她演出的《秦雪梅》,說她劇中讀書的動作錯了。古籍書本應從左向右翻閱,而李英在舞臺上都是從右向左翻閱。她非常感謝這位觀眾的批評,并立即改正。從此,她在表演上更加慎重、細致、不懂就請教別人,決不含糊應付,更不能不懂裝懂。
(四)
下鄉演出是很辛苦的,沒有劇場,經常露天演出,但農村鄉親們的看戲熱情卻令李英非常感動。有一次,在一個偏僻的小村演出,廣場上黑鴉鴉的坐滿了觀眾,劇目是《啞女告狀》。李英和平時一樣,早早地就化好了妝,未出場已進入角色。演出開始后,生動的劇情和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緊緊吸引著臺下的父老鄉親,可是,當演到一半的時候,天上下起小雨,怎么辦?李英見觀眾都沒有動,心想,只要有觀眾就得演下去,她堅持繼續演唱。雨越下越大,沒有停止的跡象,觀眾見演員還在認真的做戲,走的人并不多,最后,還是村委會主任到臺上制止說:“雨下大了,停演吧!”
這件事對李英觸動很大,農村里的觀眾,成年累月看不上戲,好不容易盼到劇團來了,卻因雨只看了一半,所以,按合同演出結束后,李英堅持要無償的加演一場《啞女告狀》,把沒有演完的那場戲給鄉親們補回來。農民是最厚道的,他們見劇團這么講誠信,當夜派人送來七只燒雞,說是給演員添點菜。原來是住戲后,他們連夜開著拖拉機跑到十幾里外的鎮上敲開燒雞店的門,把僅有的七只燒雞全部買回來了,數量不多,但卻表達了他們一片心意。
李英常說:“農村演出條件雖然簡陋,我們的演出決不能打折扣,在城里怎么演,到鄉下還應該怎么演。”
(五)
這是在安陽演出時發生的事情。有位河南籍的臺灣老先生,觀看李英演出的《竇娥冤》,深深被她精湛的表演所折服。婉約清麗的唱腔,生動傳神的表演,真實感人地刻畫出竇娥純潔善良和敢于與邪惡勢力抗爭的古代女子形象。演出結束后,這位老人坐在劇場里久久沒有離開,他原準備第二天返回臺北,機票都買好了,但他想再看幾場李英的演出,于是便毅然讓伴行者退掉機票。接連觀賞了李英主演《穆桂英掛帥》、《梨花歸唐》、《秦雪梅》、《抬花轎》、《玉堂春》、《繡花女》等。李英扮演的這些女性角色,行當不同,性格迥異,有唱功戲、有做功戲,有文的、有武的、有悲的、有喜的、有青衣、有花旦,但她都能較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將她們塑造得活靈活現、鮮明生動。老先生成了李英的鐵桿戲迷。
這位老先生回到臺灣后,每年春節都要打電話給李英,并希望她能赴臺出演出。
(六)
有一天,一個外地的豫劇團在開封著名風景區天波楊府演出,得知這個團中的幾個主要演員都曾是原杞縣娃娃團的,去看望這些幼年時的小伙伴的,大家相見,自然有說不完的話。
演出開始了,第一個劇目是《三哭殿》,由該團新培養的小學員演出。我和李英站在觀眾邊的草坪上,只見舞臺上扮演銀屏公主的是位纖巧稚嫩的小演員,但做戲卻非常認真。李英對我說:“我剛登臺的時候,比她還要小,鳳冠壓得抬不起頭。”望著李英無比感概的神情,我說:“今非昔比,如今你長大了,不僅成長為開封豫劇院的主演,還當上了副院長,金獎、銀獎一大堆,是不是頗有成就感呀?”她立即反駁道:“什么成就感呀,我還差得遠哪,多重的獎杯也壓不住我的心。我就是想多演戲、演好戲,只要觀眾喜歡,比什么獎都好!”
我望著李英那嚴肅的表情,知道用什么鼓勵的話都是多余的。我是看著她從一個孩子慢慢長大的,她一向都是這樣,目標一旦確定了,實現它只是個時間問題。這,就是李英。【原標題:是金子總會放光——記開封市豫劇院副院長李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六月雪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