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在《詩·鄭風·清人》中出現過:“河上乎逍遙。”莊子在雜篇《讓王》里有云:“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逍遙,《辭海》上的解釋是:優游自得,無所煩心貌。我們現在形容一個人游山玩水、自得其樂,就說這個人真逍遙。逍遙,不是為逍遙而逍遙,是沒有心機的,是純粹的,沒有功利目的。
明 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莊子通》一書中強調,個人身處世間,不可“挾心而與天下游”,否則就會像“韓非知說之難,而以說誅。揚雄知白之不可守,而以玄 死”。按照王夫之的理解,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會遭受韓非、揚雄那樣的痛苦下場?就是因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做人處世總是夾雜著“機心”。
什 么叫“機心”?機就是心機,就是目的性很強、不做虧本的買賣,就是勢利心。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機心”重的人,他們交朋 友,請客喝酒,觥籌交錯之間好話說盡,只是為了有用;孝敬父母,只是為了博取一個好名聲……總之,不管做什么事,總是目的在先,名利當頭。像這樣“挾心而 與天下游”,對待任何人任何事時,總是從“是否有用”這點上來考慮,到頭來“機關算盡太聰明”,自然活得累,會很痛苦,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懂得逍遙的真 諦。
現代漢語有個詞,叫逍遙自在。那么,莊子的“逍遙游”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逍遙”之后,就可以“游”了。什么叫“逍遙”呢?所謂 “逍”,就是什么環境都可以適應,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就是很隨便,隨遇而安,隨時而安。在山東也好,在海南也好,在黑龍江的一個鄉下也好,當官也好,為民 也好,上白班也好,上夜班也好,都可以適應,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罵娘。所謂“遙”,跟距離有關。就是無論距離多遠,都可以適應,今天在海口,明天到了美 國,不用倒時差,一樣能適應。
“逍遙”者,無為也。逍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無為的意思,類似佛教講的解脫。一說老莊哲學,一般人馬上想到的就 是無為。有人說,無為,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太消極了嘛。這是望文生義了,只是從字面上來看啦,其實不是這樣的,老莊哲學講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 是說一個人要學會順應自然,不要沒事找事。比如說,有個官員剛建好一座高樓,過不了幾年,下一任官員又覺得不好看,怎么辦呢?就炸掉!多浪費呀。馬路剛修 好不久,又“開腸破肚”,掘地三尺,重修。這些拍腦袋、亂決策,還不如“無為”好,您說是嗎?【原標題:不可挾心而與天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