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法治國的今天,律師正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不過,律師是一個“舶來詞”,在中國古代并沒有這一稱謂,古人將從事律師職業(yè)的人稱為訟師。
在中國數千年的司法史中,訟師始于何時?追根溯源,據史料記載,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鄭國有個叫鄧析的政治家,他聚眾講學,傳授法律知識,并幫人打官司,因而,鄧析被后人視為中國古代訟師的鼻祖。
鄧析不但是古代第一位有據可查的訟師,在中國歷史上,他還創(chuàng)造了數項第一:第一個編修了私家刑書;第一個進行普法宣傳;第一個使用“大字報”引導老百姓參政議政,成為中國最早的民主斗士!
中國最早的斗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可謂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數風流人物”,歷朝歷代沒有多過這個時期的。鄧析與孔子都處于這一時期,然而,由于封建意識的影響,“孔圣人”是婦孺皆知,至今仍備受推崇,很多人卻只把鄧析定位于訟師,其實,鄧析曾是一位引起社會轟動的、頗有反叛色彩的響當當的人物。
鄧析的一生,連續(xù)做了兩件轟動天下的大事:一是私造竹刑,使法律不再由封建貴族獨自掌握,而是走向了普通大眾;二是助訟講學,鼓勵老百姓參政議政。
2005年1月28日,談到鄧析,原新鄭市黨史辦公室主任鄭中智先生介紹說,鄧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是春秋晚期的新鄭人。鄧析在青少年時代就“好為智巧”,頭腦靈活,很有學問。成年后鄧析做了鄭國的大夫,是一個基層的低級小吏。
在鄧析生活的時代,法律曾經完全是由貴族們獨自掌握的“專利”,對平民百姓一直是秘而不宣的。法律是貴族們手中的“橡皮泥”,貴族們愚弄老百姓是常有的事情。
鄧析是一位敢于向時代和權威挑戰(zhàn)的勇士。鄭中智先生說,子產當上鄭國執(zhí)政大臣后,以周朝的禮儀作為司法準據,“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稱為鼎刑。鄧析成為鄭國大夫后,反對以舊禮作為全社會的價值觀念,要求摒棄舊制,進行刑法改革,主張“事斷于法”。鄧析“欲改鄭所著刑制,不受君命而私造竹刑”,由于深受子產鑄鼎刑的影響,鄧析吸收了很多人的意見,私自擬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條文,并把這些法律條文刻在竹簡上,在民間傳播,進行法治宣傳,讓人們學習和掌握法律,在守法的同時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受到群眾的歡迎。人們稱鄧析私自擬定的法律為“竹刑”。
竹刑比鼎刑造價便宜,易于傳播,使得貴族和平民都能看到法律條文,提高大眾的法律意識,也保護了平民的利益。鄧析制定“竹刑”之舉,揭開了法律的神秘面紗,促進了法律的傳播,具有明顯的歷史進步性,使法律終于走向了大眾。
鄭中智先生說,鄧析是個很有民主意識的人,他積極提倡平民百姓參政議政,引導群眾用貼匿名帖的方法揭發(fā)當權貴族和大夫們的過失,議論國家的政事。匿名帖就是在文革中曾經泛濫成災的“大字報”。如此一來,那些貴族們便害怕老百姓揭發(fā)他們的罪惡,對鄧析很反感,便向繼子產之后的鄭國執(zhí)政大臣駟顓告了鄧析一狀,說鄧析用匿名帖煸動平民百姓鬧事,要造反。于是,駟顓下令老百姓不允許貼匿名帖。
不允許貼匿名帖的禁令并沒有使鄧析退縮,他又教老百姓改變方式,用“致書”的方式來評議時政,就是把貼匿名帖改為寄匿名信,將議政的內容相互傳遞,甚至把舉報揭發(fā)一些當權者犯罪的材料寄到執(zhí)政大臣駟顓那里。駟顓又下令不準老百姓傳寄匿名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鄧析又想出了“倚書”的辦法,就是把評議時政的信夾寄在包裹里的其它物品中,繼續(xù)相互傳遞,使匿名信一直難以禁止。
在兩千多年前的專制時代,鄧析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韙私制竹刑,表現出了與時俱進的法制意識,而引導平民百姓參政議政,不但需要杰出的智慧,更需要不怕掉腦袋的勇氣。鄧析以其非凡的膽識和智慧在民間傳播著民主法制思想,因此,有學者把鄧析譽為中國最早的民主斗士!
千古詭辯第一人
綜觀古今中外,任何一種學說的成立,無不經歷了辯論的檢驗和洗禮,經過辯論而站得住腳的學說才能夠深入人心。“理越辯越明白”,辯論推動了人類思想的發(fā)展。
辯論這種藝術,始于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以研究辯論術著稱的論辯家,被稱為“名家”。鄧析是中國古代名家的先驅,以擅長辯論著稱,他常常以論辯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其辯論之術無人能敵。
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編輯趙憲立介紹說,史書記載鄧析常常“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是說鄧析同時肯定事物正反兩方面的性質,提出兩個邏輯上對立的判斷,分別論證這兩個判斷的正確性,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論證,他都有無窮的對答之辭。鄧析做了大夫之后,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詢問農夫的生產情況。當時,農夫們還是用瓦罐背水澆地,看到他們笨拙的勞作方式,鄧析很體恤農夫的辛勞。于是,鄧析就和農夫們一起反復研究試驗,利用杠桿的作用,發(fā)明了一種提水工具———桔槔,就是在田里的水渠邊立一根木樁,把一根比較長的木杠橫架在直立的木樁上,木杠的一端用繩子系上水桶,另一端用繩子綁塊石頭作為平衡的力量,由人工操作,把低處的水提到地面上澆灌農作物。
應當說,鄧析是一位了不起的革新家。趙憲立先生介紹說,桔槔是當時生產條件下最先進的農具,原來農夫抱甕一天僅能澆1畦地,用桔槔提水一天能澆100畦地。鄧析將桔槔提水的技術推廣到了衛(wèi)國等地,桔槔這種提水工具一直被人們沿用了2000多年,新鄭人稱其為“窩桿”。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時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們宥于成見,竟然不肯使用桔槔。面對這種不求進取、甘愿落后的社會現實,鄧析于是開辯論之風,他認為辯論可以明是非、分清濁,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鄧析善于辯說,常常“以非為是,以是為非。而可與不可日變”,這樣的辯論也給人留下了詭辯的印象。先秦呂不韋編著的《呂氏春秋》一書中記載了鄧析的一個典型的詭辯故事,鄭中智先生講了這個故事:
新鄭境內有條著名的洧水。有一年發(fā)大水,鄭國有個富人渡河時不慎失足落入洧水中淹死了,其尸體被一個窮人打撈上來。富人的家屬聽說后想用錢贖回尸體埋葬,打撈尸體的窮人了解到死者家里很有錢,覺得奇貨可居,就漫天要價,想趁機撈一把。富人不想出那么多錢,雙方相持不下,事情就鬧僵了。
情急之下,富人的家人便向鄧析請教解決的辦法,鄧析說:你們不要著急,一文錢贖金也別多出。放心吧,對方只能把這具尸體賣給你,因為除了你,沒有第二個人會向他買這具尸體,還怕他不賣給你?尸體不能長期存放,只要你拖著,窮人自然會降價的!富人的家人覺得鄧析言之有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