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拒絕做小事情”。其實早就是領袖群倫們的諄諄教誨。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留下警示啟人之篇。范曄《后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云:“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荒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畢竟是明白人,贊揚之下,又反詰一句:“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一聲問如春雷夏雨振聾發聵。不知這陳蕃受到啟發了沒有,反正后來他是做成了一番大事的。
陳蕃其人,也是青史垂名的人物。“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子孺下陳蕃之榻”。陳蕃,字仲舉,東漢桓帝時任太尉,與李膺等人反對宦官擅權,受世人敬重。靈帝時任太傅,與人合謀誅殺宦官,事敗被殺。薛勤詰問年少輕狂的陳蕃的這段文字,記載的是陳蕃15歲時的一段軼事,頗受后人贊賞。對此,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寫過一首《讀陳蕃傳》,對少年陳蕃的“不掃一室”也提出了批評。詩云:“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他認為,陳蕃當年僅僅高談“掃天下”是毫無用處的,自己家中的灰塵如積都打掃不了,怎能去掃除天下的灰塵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掃一室”是小事,“掃天下”是大事。干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如果連區區小事都不愿做或不會做,怎樣能夠干大事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海。雖說登山采玉,下海探珠,各有志趣,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付出艱苦的勞動。猶如登山,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到達光輝的頂峰。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一些人談理想,談志向,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眼高手低,碌碌無為。這樣的人,只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到頭來一事無成。由此看來,楊萬里對陳蕃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擊中要害。
對歷史人物的褒貶,要獨具慧眼,切忌人云亦云。楊萬里讀史,善于發表獨到的見解,這也是難能可貴的。而志向的確立,目標的奠定,應該志存高遠,具龍吟虎嘯、龍翔鳳翥之氣概。但具體去做,也不能忽略了蠶繭蛛絲、蟻封蚓結之經營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是真理。在沙漠中尋見一點綠,在黑暗中搜到一線光,在機械硬件包圍中覓得一點美,這原是對生活執著的一種信念,也是對事業一種孜孜的追求!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后面有一聯題得好:“執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來;立定腳跟,背后山頭飛不去。”佛語偈言,所言意思原是教曉凡人的處世行為的,從我做起,從眼前事、腳下事做起的內涵,亦包含其中矣! 朱國良 【原標題:掃一室與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