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陳蕃:大丈夫當有澄清天下之志

2013/6/17 14:49:33 點擊數: 【字體:

 
    漢魏著名名士集團:東漢黨人、鄴下文人集團。

  社會風氣:敢以天下名教為是非,逐步打破了兩漢儒教“天人感應”的神學地位,社會思想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集團交替把持朝政,尤其是宦官集團的掌權,極大地傷害了士階層的根本利益。此時,以維護皇權絕對性并帶有宗教神學色彩的兩漢儒學,逐漸受到了士人的懷疑和唾棄。以陳蕃、李膺、杜密、范滂、郭泰等為首的東漢士人集團互相標榜,公開宣揚“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他們品評時政與當時人物的“清議”也在社會上盛行,在朝野上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力量。

  東漢士人集團特別看重士大夫的節操,風骨凜然。在“清議”盛行與士人集團逐步壯大的背景下,不堪坐以待斃的宦官集團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連續掀起兩次黨錮,對士人集團進行沉重打擊。第一次黨錮時,許多正直的士大夫以沒有列入“黨人”名單為恥,主動上書,要求“連坐”;黨人領袖范滂出獄返鄉的時候,汝南、南陽迎接他的士大夫人數有數千輛車之多。面對打擊,士人集團非但沒有退縮,反而繼續互相標榜,擴大聲勢,其領袖人物分別被稱為“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第二次黨錮時,為了掩護士人領袖“八及”之一的張儉逃亡境外,數十戶士大夫家庭上百口人家破人亡,但當時士大夫仍然視死如歸,不惜代價要將士人領袖護送出境。“八顧”之一的士人領袖范滂為了不連累更多無辜的人,投案自首。臨別前,他希望母親不要悲傷。不曾想,他母親也大義凜然,說:“你今天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

  兩次黨錮之禍給重視節操的士人集團以沉重打擊,一部分心灰意冷的士大夫逐漸轉向哀怨人生苦短,宣揚及時行樂。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勰《文心雕龍》中所稱的“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中所贊的“一字千金”的《古詩十九首》應運而生了。《古詩十九首》中“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明月皎夜光》)、“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青青河畔草》)等看似離經叛道的詩句反應了當時部分士大夫在黑暗的政治中,開始用放浪形骸的方法來抗爭當局官方儒學的偽善,同時又不涉及具體的政治斗爭,得以全身避禍。

  在出身“濁流”宦官家庭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后,兩漢儒教的宗教神學地位,基本上土崩瓦解。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本來就不講究那么多的繁文縟節,再加上他自幼就受到漢末“清流”崇尚“簡潔”的影響。所以,他當政后,很自然地根本看不起兩漢儒學“天人感應”的那一套。公元217年,曹操更是頒布了《舉賢勿拘品行令》,公然要求推薦那些“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術”的人為官。無疑,這是用行政的手段對兩漢儒學宗教神學地位的毀滅性打擊,同時也進一步解放了當時的社會思想。

  在黨錮之禍與連年戰亂的時代背景下,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士人集團,一方面感傷時亂,勇于正視當時人民的苦難;一方面也憂慮人生短暫,似水流年;另一方面更是滿懷著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壯懷。這三種情感碰撞在一起,構成了慷慨悲涼,質樸大氣的人格之美,史稱“建安風骨”。

  陳仲舉①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②太守,至,便問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④式商容⑤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世說新語?德行》

  “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王勃《滕王閣序》)魏晉以降,猶讓初唐四杰的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名著《滕王閣序》津津贊嘆的便是《世說新語》第一篇《德行》第一則所記載的陳蕃禮賢下士的故事。

  東漢中后期,外戚專權,大肆兼并土地;宦官主政,瘋狂賣官鬻爵,國勢每況愈下,民不聊生。一群正直的士大夫眼見書齋外,流民失所,食不果腹,一片凄涼景象,不禁痛徹心扉,拍案而起,冒著全族上百口人身家性命的風險,與外戚、宦官集團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斗爭,而《世說新語》、《滕王閣序》所表彰的陳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漢桓帝時期,一度得到漢桓帝信任而官至太尉的陳蕃,對待外戚、宦官專權敢于以死相爭,寸步不讓,對待同僚能夠禮賢下士,獎掖后進,所以當時正直的士大夫都團結在他的周圍,以其為典范,馬首是瞻,《世說新語》論陳蕃“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實非虛言。

  陳蕃有十分遠大的理想,常常登上馬車,拉住韁繩,揚言自己有“澄清天下之志”,至于初到豫章郡(今江西省),“席不暇暖”,就去拜訪當地名士徐孺,則更是明言自己是效仿當年的周武王姬發,這樣的豪氣實在是非大英雄所不有啊。

  非但如此,陳蕃做豫章太守的時候,還常常邀請當地名士徐孺來他官邸做客。由于兩人都是有識見的正直士大夫,所以常徹夜長談。陳蕃為此還特意在自己寢室里給徐孺準備了一張床榻,等徐孺離開,就把這張床榻懸掛起來;徐孺來了,才把床榻放下來。這也就是王勃《滕王閣序》中所說的“徐孺下陳蕃之榻”。雖然,現在看來陳蕃的做法不免有些做作,但這也恰恰表現了他求賢若渴,力求“澄清天下”的強烈心愿。總的來說,仍不失大英雄所為。難怪幾百年后,王勃也要借此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遺憾。

  當然,說起陳蕃,還不得不提歷來廣為流傳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其實,“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中那個“不掃一屋”的少年就是陳蕃,只不過今天的許多論者提及此事,往往斷章取義,糊弄小孩,把陳蕃打扮成一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不夠腳踏實地的反面教材。但實際上,這則故事的出處《后漢書?陳蕃列傳》對此的評價是褒義的,作者范曄的原文,是這樣寫的:“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客人薛勤知道陳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對其刮目相看)言語中無不充滿了對陳蕃的仰慕和肯定。那為何古今論者對此的評價會如此大相徑庭呢?

  在當今的社會上,不少人都認為世故就是成熟,所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成為許多人當然的處世哲學,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也就不難理解這些人為何會取笑陳蕃“自己的屋子都沒收拾干凈,又怎么能收拾天下”的幼稚了?也就是在這種自私、功利的心態下,陳蕃的歷史形象才發生了180°的大轉變。

  然而,正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當今不少人歪曲陳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陳蕃日后的兩袖清風,勤政為民,禮賢下士,獎掖后進,領導士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殊死斗爭,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對得起他當日“大丈夫當以掃除天下為己任,豈可只為自己”的豪言壯語。

  公元168年8月,時任太傅的陳蕃在得知志同道合的大將軍竇武被宦官冤殺后,拖著已過了古稀之年的殘軀,親率八十多個門生弟子,手持兵器,殺進皇宮,明知必死,也期望與惡貫滿盈的宦官同歸于盡,完成他澄清天下的夙愿。最終,這位東漢士林當之無愧的領袖,帶著他“澄清天下”的愿望遺憾地走完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陳蕃慷慨就義后,他的親屬門生上千口人也一同慘遭迫害,只有他的兒子陳逸被他的摯交硃震以他全家性命為代價才救了出來。此后一年,宦官集團又借口“張儉事件”掀起第二次黨錮,將李膺、杜密、范滂等背負天下重望的名士統統殺害,其余被迫害的士大夫更是數以千計。一時間,天下萬馬齊喑,群魔亂舞,正直的士大夫集團遭到了沉重打擊。

  當然英雄的血沒有白流,也不會白流。后一代的東漢士大夫均在陳蕃等正直士大夫的鮮血洗滌下成長,大都從小就在內心深處樹立起“澄清天下”的崇高理想。終于在公元189年,陳蕃去世21年后,袁隗、袁紹、袁術帶兵血洗皇宮,殺光了所有的宦官,標志著東漢士大夫集團對宦官集團的最終勝利。

  出生在陳蕃去世后不久,直接受到陳蕃“澄清天下”思想影響的諸葛亮曾說過“志當存高遠”,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曾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啊,所謂,惟大英雄方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大丈夫處世就應當要有遠大的志向,以澄清天下為己任,而不是一味只顧著打自己的小算盤,收拾自己的房間。當然,如果你只想一輩子做個小男人,就另當別論。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燕雀有燕雀的志向,鴻鵠有鴻鵠的志向,彼此都不要勉強。【原標題:陳蕃:大丈夫當有澄清天下之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浪讀書 2008年09月03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