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散文集《風行水上》新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記者前去采訪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院長鄭彥英。他機智幽默、妙語連珠,而他筆下的文字,無論是以小說、散文還是劇本的形式呈現,都是那么意趣橫生、耐人尋味。
鄭彥英說:“能夠入圍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都不錯,最終勝出,是大家在一片好散文的叢林中把我給托舉起來了。前面的路還有很長,大家的鼓勵給了我力量。”
“毛邊散文”很出彩
鄭彥英出版有《石瀑布》、《拂塵》、《洗心鳥》等多部小說,30余部作品獲省以上文學獎。他說:“我主要寫小說,但也兼及散文和影視劇本,這就像我爺爺種小麥也種五谷雜糧一樣。而且我發現自己對散文越來越感興趣,因為這個文體很容易把人和實際聯系起來,可以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
在散文創作中,鄭彥英嘗試過多種表現方式,歷經數年,最后發現完整地記錄、表現生命感覺的原生態,“會讓我在寫作中激動并快樂著”。在《熊耳考水》、《崤阪石茶》兩篇散文得到專家和讀者的好評后,他就“放開手腳,不去刻意遵守散文的美學規范,甚至有些離經叛道。本著這種創作理念,把自己所接觸到的生命與生命、生命與自然、生命與人、生命與社會、生命與物相處的原生態感覺用漢文字表達出來”,就有了《風行水上》。
鄭彥英說:“看到印刷廠剛剛印出的沒有切邊的‘毛邊書’,我突然心里一動:我這種‘毛茸茸地表現生活原本真實’的散文,能不能就叫做‘毛邊散文’呢?”
為《風行水上》中這些“毛邊散文”錦上添花的,還有鄭彥英創作的插圖和書法,這給閱讀增添了不少樂趣。
鄭彥英說:“寫作滋養著我的生命,我在寫作中得到了無窮樂趣。”
“河南作家很沉靜”
鄭彥英雖然生在陜西,但是1981年轉業到河南以后就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他說:“我所熟悉的當代生活完全是河南的,我發自內心地想寫河南。河南,已經走進了我寫作的下意識。”
鄭彥英曾在《十月》上開辟《在河之南》專欄,專門研究河南。之后,《在河之南》結集出版并多次重印,獲得了冰心文學獎等多項獎勵。
作為河南省文學院院長,鄭彥英提起河南作家來非常驕傲:“河南作家有個長處,就是比較沉靜,都在埋頭搞創作。也許你很長時間沒有見到某個作家,哪天見了他,他就忽地拿出了一部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對于評獎,河南作家也是如此,作品參評后,他們也不去“跑”,該咋著還咋著,因為他們相信“文學自有公道”。事實確實如此,在全國作家隊伍中,河南作家占有一席之地。
鄭彥英說,河南文學傳統深厚,從老一輩的南丁、張一弓、段荃法、田中禾、張斌,到李佩甫、張宇、楊東明、孟憲明、墨白、馬新朝,再到40多歲的何向陽、邵麗、何弘、傅愛毛、藍藍以及30多歲的喬葉、戴來,再到才20多歲就嶄露頭角的安慶、陳少華等人,河南的作家隊伍龐大而且有實力,這讓人非常欣慰。
鄭彥英說:“如今熱愛寫作的人非常多,我很高興。我喜歡和網友在博客上交流,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文學的希望。”□本報記者 史曉琪【原標題:寫作滋養著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