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何向陽:不甘寂寞 十年磨劍

2013/6/21 9:33:48 點擊數: 【字體:


    何向陽,女,中共黨員,1966年10月出生,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分配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從事文學理論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十四年來,何向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直不甘寂寞,奮斗不輟,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從一個剛走出校門的研究生成長為一位在學術上有著全國影響的人文學者。

  她,研究員,副所長,黨支部書記,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代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十五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十大青年新聞人物。多次被選為河南省省直機關優秀黨員、省社會科學院優秀黨員,并受到河南省委宣傳部的通報表彰。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獨立承擔人,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她是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她是河南省作協最年輕的副主席,也是全國社科院文學所最年輕的副所長。2001年接連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是河南省文學理論屆第一位獲得全國性文學大獎的人)兩項國家大獎,2002年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2年和2003年,又榮獲“冰心文學獎”和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2001年一人同時獲得“河南文藝十佳”和“河南青年社科十佳”稱號,為兩項榮譽獲得者最年輕的一位。2003年7月,還獲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2004年獲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這是她繼1995、1998年奪得這兩項大獎后第二次同時獲得兩項省級大獎。她的成績,多次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網、《?望》、《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河南畫報》、《教育時報》以及《文藝報》、《文學報》上報道,并榮列“2001年河南文藝十大成果”第二位。這諸多的頭銜、成績集中在一個外表沉靜的青年女子身上,有誰知道,在它們后面,一個一心撲在社科研究事業上、視學術研究為自己生命一樣重要的年輕學人所付出的超出常人的努力與心血。

  近年來,何向陽研究員出版著作7部(《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肩上是風》《自巴顏喀拉》《思遠道》《夢與馬》《夏娃備案》《鏡中水未逝》),發表論文200多萬字。論文20余次被《新華文摘》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收入“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河南新文學大系》多種選集。作品入選中國最新文學排行榜,《中國最佳散文》《中國最佳隨筆》《中國散文精選》《中國當代名家散文經典》等。她榮獲的獎項不計其數――“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1997―2000年度)(2001年);“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2001年);“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3項全國獎。獲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95年、2003年)、“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2004年)4項省級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獎(2000年);《當代作家評論》評論獎(2000年);《南方文壇》2001年度評論獎(2001年);“河南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7年、1998年);“河南省優秀圖書獎”、“河南省文學獎”(2000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優秀成果獎等省內外各類專業獎20余項。1993―1994年度、1997―1999年度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優秀黨員。1995年被省直機關黨委授予“優秀黨員”稱號。1997年被評為“河南省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999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優秀專家”。2001年被評為“首屆河南省十大青年社科優秀專家”和首屆“河南文藝十佳”。2002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針對她近年取得的文藝理論方面引人矚目的成就,河南省委宣傳部給予通令嘉獎。2002年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獲“河南省勞動模范”稱號。2004年上半年,她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是河南省社會科學戰線惟一一位入選的人選,2004年同年被中組部、中宣部選為全國“四個一”人選。

  她的成就在全國學術界與理論界有目共睹。《中華工商進報》評論文章,稱她“學院風格與修辭方式顯示了治學的一絲不茍”,《大河報》評論稱她“以對紛紛攘攘的文學現象的全面觀照、對文學理論的深刻領悟、對研究對象內在精神本質的準確把握、細致入微地透辟分析見勝,充分發揮了女性評論家靈敏和細膩的特長。”《書屋》評論其著述“郁積文化厚,有自己的思想”。《自巴顏喀拉》是參加團中央、中青社組織的中國8位學者、作家黃河文化考察活動基礎上完成的人文考察著作,應邀在北京中國圖書大廈和王府井書店舉行了首發、簽名售書活動,《南方都市報》評論此著“那一份端莊正大的學者的人間情懷,那一種人類學與人文地理知識相纏相結的宏大視野,那一場行萬里路的田野考察式的個性化敘述,源于作者的文化信念”,是“新世紀之初文學的重要收獲”。著名學者陳思和教授在《當代作家評論》著文高度評價《曾卓的潛在寫作》,稱“構思帶來了理論上的突破”,“其發現和描述,很有見地和價值”,“其邏輯和雄辯的力量”,“生氣貫通,神采豐腴”。《文匯讀書周報》稱此文使人了解“曾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的地位與意義”。《12個:1998年的孩子》發表時,《青年文學》將她作為封面人物重點推介,“編者按”稱此文“展示了學理性批評在當前文壇的應有價值”。著名學者謝冕在《文學報》著文稱該文“表達文學對社會的關懷,文本細密而見功底”。理論家魯樞元在《南方文壇》著文稱她的“批評文本呈現出引人注目的靈活性、變化性、多樣性”,批評家李潔非于同刊著文稱其“散文介入評論的文體方式超越了傳統批評模式”,其“批評者與批評對象的共振關系”的建立,使“她的批評不是舊意義上對文本的讀解、詮釋、闡發、論述,而成為思想的融流體”,是“有所生長、活血活肉、發性遂情的批評”。馮牧文學獎授獎評語稱,“自由的文化想象力使何向陽的文學批評有時成為一種感性化的再創造過程。她視野開闊,思路活躍,治學嚴謹,……能將細膩的藝術感受與深湛的理性思考融于一體,使其文本展現出豐沛的人文意蘊,她的批評實踐注重廣博地占有材料,爬梳辯證,沿流溯源,達到對批評對象的深入認識和豐贍繁富的表述,同時富于激情,具有誠懇、真摯的精神品格”。《12個:1998年的孩子》這篇文章的稿費,她全部捐贈給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每日電訊》、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文藝報》、《文學報》、《河南日報》、《河南商報》、《大河報》、《河南工人報》、《教育時報》等多次發表對她的報道和專訪,《文藝報》2001年8月24日圖文形式推介《青年文學批評家――何向陽》。《南方文壇》2001年第4期開辟“今日批評家”專欄《何向陽評論小輯》。《人民日報?海外版》稱何向陽為“活躍于文學批評領域的女碩士”。2001年她作為河南省文學、文藝理論屆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作代會。

  如今,已被收入《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優秀專家大辭典》等多家辭典的何向陽并不以己取得的成績為滿足。她在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專業學術研究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基礎上,關注中國社會轉型中各種文化現象,自覺將專業研究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先進文化建設的整體實踐中。這是她不懈的理想追求,更是她奮斗的內在動力。從中,她找到了將一己的學術生命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聯系在一起的東西,那是一種信念,是對先進文化的自覺實踐,更是與共和國同命運的中國知識分子獻身社會以民族文化傳承為己任的優秀傳統在新世紀青年學人身上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供稿)【原標題:何向陽:不甘寂寞 十年磨劍】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網 2004-10-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