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魯樞元教授散記

2013/6/27 17:43:01 點擊數: 【字體:

    近年來,生態問題成為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一個全球化課題,從國家政府到大眾傳媒、直到普通百姓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無不表示嚴重的關切。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旅游、生態汽車、生態食品……,魚龍混雜,“生態”一時間成了這個時代的熱門話題。于是,文學領域也越來越多的涉及到了生態問題,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魯樞元教授已經著手審視文學藝術中的生態問題,是國內公認的較早關注生態學的文藝理論家之一。那時的生態學遠非現在這樣熱門,魯老師的生態文藝學的跨學科研究受到更多的是質疑的聲音和非難的目光,當然這些批評的聲音也是對于生態文藝學的另一種關注方式,它促使魯老師更加深入地思考、求索和論證,并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往深遠處挖掘。
  
    在他看來地球上的自然生態、人類的精神狀態與文學藝術的起落興衰,其實是存在于一個整體的系統之中的,三者休戚相關,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地球已經進入“人類紀”的時代,生態學已經不再是一門單一的“自然科學”,而應該跨越其學科界線,成為一套完整的觀念系統,即包容生命與環境、人類與自然、社會與地球、精神與物質的新的世界觀。文學批評的視閾不應僅僅局限在狹窄的“人學”范疇,而應擴大到更為宏闊的“天地境界”,應當說這也是文學突破自身視野限制的一次努力,是文學批評的一次自我提升。著名學者、浙江大學教授徐岱先生對魯樞元的跨學科研究深為贊賞,他說:“‘自然’原本就是‘人文’的重要內涵,人文學者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不僅不是不務主業的越界行為,恰恰相反是其專業意識與時俱進的體現。如果我們承認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機正是我們審美意識之源,那么也就得承認,從生態觀出發考量當代審美實踐,這正是當代批評家最具緊迫感的任務。或許我們還應該說,這樣一種生態意識已經成為21世紀人文研究的地平線。”在這樣一種學科跨界的生態批評的空間里,魯樞元的研究實際上已經將天地自然、人類精神、文學藝術打了一個“通關”,既在“天心”、“人心”、“文心”之間展開了他縱橫馳騁的學術研究,從河南的鄭州大學,到海口的海南大學,再到江蘇的蘇州大學,一天也沒有間斷,“文藝心理學研究”、“文學語言學研究”、“生態文藝學研究”,成了新時期30年來貫穿他的學術生命的三條紅線。他早年的一位學生在他60歲生日的時候送他一幅簡短的對聯:“河南,海南,江南;天心,人心,文心”,寥寥數字,盡得精髓,是魯老師生活輾轉歷程和學術精神追求的深刻概括。魯樞元教授始終在文學的漫漫征途上殫精竭慮,獨步跋涉,其中有古都開封千年積蘊下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有邊城海南清新海風原始荒野的洗禮體驗,更有對郁秀江南現代都會的默查與沉思。
  
    縱觀魯樞元的學術研究,天心是其根本,人心是其支撐,文心是其理想,而生命的本色貫穿始終。同濟大學的王鴻生先生曾這樣評價魯老師:
  
    魯樞元一向鐘情“綠色”,這既是生命的顏色、地球在太空中的顏色,也是一種離現代生活世界越來越遙遠的顏色。由文藝心理學發端,中經文學言語學,再達精神生態研究和生態批評,他的思想和學術之旅其實始終環繞或貫穿著一條由隱而顯的綠色邏輯,雖幾經跋涉、峰回路轉,卻從未離開過心靈的自然和自然的心靈。就像個徜徉于都市的懷鄉者,他一直在尋找地方用文字栽樹,一直在以自己的“心跳”、“同情”、“愛”憧憬著大地的回黃轉綠,憧憬著人文與自然的統一。
  
    魯樞元老師常說自己不過是一個“讀書人”,繼而能夠教書,能夠寫一點書,就更是意外的幸運了。作為魯老師的學生,對此我們深有體會。走進魯老師家就會明白讀書人、教書人和寫書人的含義了。他的家堪稱一個小型圖書館。客廳是書房,魯老師親手設計的書架占了整面墻,直抵天花板,上面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地擺滿了各種圖書,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語言、哲學、宗教等等無所不包。樓上還是書房,五個大書架擠滿了所有空間,新近的一些書籍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被堆放在書桌上、藤椅上、地面上。那貼滿了標簽的書一位著新的研究正在開工運行;桌子一沓沓的卡片、札記、手稿,手稿上時而還可以看到他即興涂寫的圖案、自創的圖標等等,豐富多彩,趣味盎然可以見得魯老師在讀書時是深入其中并自得其樂的,用他自己的話說:讀書、寫作、思考也是一種生存方式。
  
    已過花甲之年的魯老師至今依舊是筆耕不輟。他新近又在思考“文學與社會進步”的問題。《文藝爭鳴》第五期頭條發表了他的一篇一萬八千字的長篇論文:《關于文學與社會進步的反思——兼及“退步論”文學評估》的文章。文章探尋了“進步觀念”的譜系,從它的出身、發生和成型過程中尋找來路。從勃蘭兌斯關于浪漫主義的話題“接著說”下去,從盧梭的“原始主義傾向”、本雅明的“本源就是目標,復歸也是救贖”、馬爾庫塞的強烈的質疑“進步”質疑再到后現代的羅蒂、格里芬一路排開,他發現對于“進步”并不是一路鮮花、一路掌聲,文學界成就卓著的“促退派”大有人在。在當今高歌猛進的現代化潮流中,他號召以“文學藝術恢宏的弱效應”“制衡”日益膨脹的生態危機與日益膨脹的現代都市、現代人的物質欲望,給“退步論”文學留下一席之地。
  
    在文學的“回歸”之路上,魯老師是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2006年歲末,魯老師組織了來自全國各地近六十位學者、作家、詩人及部分綠色志愿者,在海南舉行了“生態時代與文學藝術”田野考察暨學術交流會,探尋在精神上回歸自然的心靈之路。這次活動是重啟“人與自然的對話”的一次嘗試,是精神的一次返璞歸真,也是文學視閾的一次生態轉向。會后,各位學者興致盎然地撰寫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或學理分析絲絲入扣,或率性自然抒情感懷,或象征隱喻借題發揮,無不是真性情的流露。目前這些文章已經由魯樞元教授編纂為《走進大林莽——四十位人文學者的生態話語》一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教學中,魯老師總能在無形中把他的生態文學思想傳遞給學生。每個學期開始,他在上生態文藝學的第一節課時就告訴大家,他的這門課是鼓勵大家減少對物質的欲望,改變狂飆突進的直線進步觀念,是與一切“向錢看”的社會現實唱反調的,選修這門課有可能會誤了一些人的“錢途”,他希望選課的同學要慎重考慮。盡管如此,選修這門課的人還是很多。
  
    教學中,魯教授不僅注意知識的傳授,他更看重在文學觀念,生活理念發揮引導作用。幾十年來他的目光總能延伸到學術的最前沿,關注到社會的敏感點、文藝學的生長點,從而為拯救現代社會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危機提供一份可供商議的參考意見。豐厚學養的積淀和精神訴求,在他的言行舉止間無不體現出一位人文學者、生態倡導者的風范,感染著和他接觸的每個人。
  
    在文學教育上,魯老師更強調學生的自學。他認為諸如文學這樣的人文學科,更多的是依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揣摩、領悟和思考。他稱自己的教學授課不過是“插插路標”,給學生的治學提供一個參照。而在我們看來,他的這些路標更像是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立下的一盞盞明燈,切實幫助我們開拓新的境界。
  
    魯老師在學術上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在性格上卻又溫和敦厚,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愛好,待人接物真誠灑脫。學位論文的開題,他并不強行要求學生去做固定的題目,而是根據學生自己的意向、根據研究領域當下存在的問題,在和導師交流的基礎上最后確定。近年來,隨著大學擴招、學生增多,研究生一年到頭跟老師見不到幾面是很正常的事情。魯教授不以此為然,他在寫作、上課、參加各種會議的同時,仍對碩士、博士的管理和教育投入大量時間。他一貫認為,人文學科的師生關系應當更多些人文精神、多些人性、人情,多些生活中的詩意。因此,他盡管忙,還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把各個年級的碩士、博士生聚集起來,或者是爬山野炊回歸自然,或者是徒步旅游感受生活,或者是到一家叫做“老石頭”的簡易飯店一堂歡聚,花費無幾,給大家一個交流溝通的機會。同門之間的兄弟姐妹相處融洽和諧,更像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在很多人看來,魯樞元教授是“專家權威”,是國內文學理論界的“名人”,但是在他身上卻絲毫沒有名人的意識和架子。他倒總是說自己沒做什么,即使別人說他做了些什么他自己仍要解釋說并沒有做好。然后還常說自己是如何的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只不過靠勤補拙而已。
  
    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以身作則,重視言傳的同時更重身教,在厲行生態保護方面更是如此。他生活簡樸,上課時的“提包”往往是一個廢棄的、粘補著膠帶的包裝袋,一輛被他戲稱“寶馬”的破自行車是他主要的交通工具,一件28塊錢的藍褂子被洗得變薄變白還是一直在穿,冬天里做一盆菜可以吃上很多天,他尤其喜歡吃五谷雜糧,山芋、南瓜、玉米、綠豆是魯老師家的常備食品,魯老師物質上的節儉和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魯老師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嗜好,唯一酷愛石頭,他收集的那些石頭也絕非什么名貴之物,多數是出游時偶然撿到的普通石頭,或朋友們投其所好贈送的各地撿來的石頭,黃山的、泰山的、太行山的、長白山的、嵖岈山的、五指山的、天山的、昆侖山的,甚至還有南極洲冰川下的,但是一經被擺放在書架上,客廳里,便顯得古樸、典雅,那些石頭也充滿了靈性。面對著事、景、人、情,他總有對現實的真實體察,又有超拔于現實的眼界,他相信石之精靈和人之慧心會發生感應。人靜日月長,他以曠達的心態面對喧囂的世事,凝神默視間與這些天南海北的石頭進行著心靈的對話。這時,用"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意境來形容他,再也恰當不過。
  
    有陽光的日子,從陽臺上婉轉而來的一縷晚霞在長青藤蒼翠的枝蔓間慢步、輕移,撫過那個從東南亞遷居而來的木雕小野人,掠過那些來自山南海北的心愛的石頭們,穿過那古色古香的書架,徑直鋪灑在書案上攤開的書頁里,留下熒熒惑惑的金色,其間不知不覺一股乾清之氣在書齋中升騰而起,那應該是時光的記憶、生命的斑駁、自然的蹤影,大概只有它們才清楚魯樞元教授的那塊文學心田的溫潤,知道他無數個夜以繼日的工作辛勞,知道他為學生付出的片片苦心。
  
    記得魯樞元教授曾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說過,青少年時曾被一種冥冥中的靈光招引踏上文學之路,雖然道路坎坷,仍然自以為幸運。半個世紀過去,如今他兩袖清風,坐擁書城,神游江河湖海之間,問道天地神人之際,該仍然是幸福的吧?作者:曹然霞【原標題: 魯樞元教授散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學教育》 2008年第10期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