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筆墨峰削 與天俱老——訪著名山水畫家龔柯

2013/6/28 10:45:48 點擊數: 【字體:

筆墨峰削   與天俱老——訪著名山水畫家龔柯
上圖為龔柯先生近照
    “天生明月覽廣境,胸有滔聲云自謙。問情哪得深如許?筆墨為峰我為天!”筆者在河南鄭州市采訪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河南省中國書畫協會名譽會長、鄭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龔柯時,在其畫室“覽秀堂”,欣賞其藝術佳構《秋江巴山圖》、《江山錦繡》、《太湖碧波》等,意適陶然,與其攀談甚歡,深感相交忘年,人生短暫,唯夢想執著,心韻流淌,感惋良多。當采訪結束,窗外已夜色彌漫,月滿中天。握手言別,舉首望月,有感于龔老山水畫之誘惑,不覺情動于衷,脫口吟出此自作小詩。“山性既我性,水情即我情”,畫至臻境,墨為我用,龔柯的寫意山水畫可謂“瘐信文章老更成”,因之,丹青隨心老更辣,著意性情墨最酣,凌云健筆真妙境,自在揮灑動江天。

        筆墨皆性情,潑墨繪人生;莫道此心苦,居傲萬仞峰。穿越大半個世紀,憶往昔求學之艱辛不易,咀嚼前朝如夢如逝水東去,而今已90歲高齡的龔柯,仍體格健朗,神安氣爽,盡管大器晚成,厚積薄發,但畢竟神通透,意翩躚,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探索路徑,令人深感欣慰。“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窮變態于毫端,含情調于紙上,龔老給我們捧獻出的是搜妙創真、至情至性的山水,因之其藝術感染力撼人心魄,令人恍然如置身其中,心馳神往,情景交融,心神如洗,自在神游。

        龔柯祖籍福建閩侯,1916年生于河南開封。1933年,他考入河南省立開封師范藝術科,受業于中國水彩畫開山大師李劍晨,學習素描、水彩畫等。初窺藝術門徑,即從名師,求善學,所獲甚豐,這使他更加迷戀丹青,并對之情有獨鐘。

        193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系,師從黃賓虹、汪采白,并忝列潘天壽、齊白石、王雪濤等諸大師門墻,刻苦研摹唐宋元明及當代諸家名跡,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繪事大進,對國畫、油畫、水彩、素描等有了新的領悟,實現了由理想王國向理性王國的跨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藝專在戰亂中輾轉遷至四川廬山。隨校南下途中,龔柯邊實踐邊學習,將藝術生命的青春融入生活的大煉爐中,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地聯在一起,并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與他的同學、現代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等作畫于墻垣,演戲于街頭,排演了《放下的鞭子》等街頭劇,并給民眾演唱《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

        1938年底,學校在顛沛流離中再次南遷,遷至云南昆明。在此期間,杭州藝專與北平藝專合并為國立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1939年,龔柯以優異的成績從抗戰中的昆明國立藝專畢業,被昆明中法中學聘為美術教員。這期間,還曾受聘傅作義,為其兼職家庭美術教師。

         1942年,龔柯應留法學者、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國立藝專教授常書鴻先生之聘,懷著對藝術追求的雄心壯志,作為敦煌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隨同常先生到地處戈壁灘的莫高窟研究敦煌藝術。當時的敦煌千佛洞,一派荒涼蕭條景象,只有兩個喇嘛,一個道士。晚上,風鈴吹動,流沙襲人……熱忱追求藝術的龔柯同他的導師常書鴻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展開了工作。龔柯跟常先生在幽暗的石窟中,搖曳的燭光下,臨摹壁畫,細心領悟古代畫師的藝術神韻和表現技法,潛心研究北魏、隋、唐、五代、宋、元石窟藝術,內心深處受到強烈震撼與熏陶,技藝精進,益趨精湛。

        1944年,當時的國畫大師、國立藝專校長潘天壽聘請龔柯任藝專講師(一直到1946年,國立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在國立藝專任教期間,龔柯與李可染、朱德群、趙無極等同事,作為意氣風發的有志青年,懷抱一腔藝術報國的熱血與激情,熱情洋溢地揮灑自己的青春,探索藝術的真諦,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美好的時光總是飄忽即逝。滔滔激情催人奮進,龔柯再次揚起求索的風帆,在藝術長河中向真理彼岸航進。1949年,龔柯早先的美術教師、時任開封藝術學校校長的著名畫家謝瑞階先生聘請他到開封藝校任教。1950年10月,因工作需要,鄭州日報社請他出任報社美術組組長。在此期間,他除配合抗美援朝、經濟建設時期及時配發了大量的美術作品外,還深入工礦企業、機關及農村,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美術作者,并創作出建設中的人物組畫,《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競相刊發,極大地鼓舞了建設者的熱情。

        1973年,龔柯被調到鄭州市文化館任館長。1978年,他被調到鄭州市文聯任美術家協會主席。古稀之年,心靈一旦受到藝術之神的召喚,他依然爆發出火熱的激情,上黃山、臨泰岱、登武當、游峨嵋,采日月之靈氣,取山川之精華,“搜盡奇峰打草稿”,足跡遍及祖國大好河山,繪就一批山水畫力作,老筆紛披,氣度恢弘,逐漸形成了其清新靈秀、雄渾博大的藝術風格,達到超然象外,物我兩忘的境地。

        宋代郭熙說:“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弘圖而無余,消縮為小景而不少。”龔柯雖年事已高,但仍在竭力與時光賽跑,每日勤耕不輟,跌宕于丹青之囿,醉心于國畫山水,攝山川之靈秀,凝大地之芳香,筆墨酣暢灑脫,氣韻清新生動,為畫壇所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汲取,師古而不泥,博約益出新,納千里于咫尺,召五岳于斗室,放眼九野,江山在握,萬象為賓客,終至情滿于山物我兩融之境界,故其山水畫極具非凡的藝術感染力,得到海內外藝術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沈陽魯迅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李浴評價龔柯的山水畫,“數百年與黃山結緣的畫家何止萬千,而龔柯先生的黃山作品可謂獨樹一幟,墨分五色,設色典雅,整個畫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動勢,觸動了觀者的感情。”

        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美術理論家李霖燦先生評價龔柯及其畫,“從名師,作大圖,體察東西之變,成一己之美。”

        我國已故油畫大師、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敦煌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常書鴻曾評價龔柯的畫,“經數十年之苦修磨練,作品乃真山真水,真情真意。”

        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編審、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會長盧光照評曰:“巒峰渾厚,云靄靈動。”

        明代高濂說,“山川徒峻削而無煙巒之潤,林樹徒作層疊而無搖動之風,人物徒肖尸居壁立而無語言顧盼、步履轉折之容,花鳥徒具羽毛文采、顏色錦簇而無若飛若鳴、若香若濕之想,皆謂之無神。”龔柯的山水畫以傳統筆墨為主,兼有西畫的功底表現,畫幅間物象皆錯落有致,布局得體,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隨類賦彩,意循高致,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貴在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隱跡立形,墨中藏味,別有新意。

        蒼松勁拔,若盤古之頂天立地,任八面來風,依舊蒼蒼然,巍巍然,凜凜然——那是龔先生的泰山松!

        洪波涌起,如滄海橫流,星漢燦爛,峰巒隱現,壯哉,偉哉,奇哉——那是龔先生畫的黃山云海!

        山峰突兀,似倚天之劍,云煙飄渺,宛凌霄仙境,凝神遐想,不由得心也高了,境也高了,志也高了——那是龔先生的入云圖!

        ……作者:黃玉海【原標題:筆墨峰削   與天俱老——訪著名山水畫家龔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國學書畫網 2011-02-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